□苏报记者 陆晓华 张帅 林琳
从整体起势到深度融合,苏州吹响了纵深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新的冲锋号。昨天召开的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上,从职能部门到企业,从高等院校到载体平台,共话四链融合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细分领域产业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实现苏州制造业综合实力的再一次跃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创新链加速跃升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苏州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也必将有新作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徐积明介绍,苏州在先进材料领域布局了苏州实验室、姑苏实验室、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培育了1.3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打造了超过2800人的姑苏领军人才、4300人的外国专家等人才队伍,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
徐积明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创新生态环境,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推动创新链加速跃升,促进四链共生耦合,助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
作为苏州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和原始创新高地,在苏州吹响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号角中,苏州大学深感使命所在、重任在肩。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说,一路走来,苏州大学始终着眼苏州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创新资源的协同性配置,培育了16个全球前1%学科,会聚了包括10位两院院士、11位发达国家院士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35人次,打造了近百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为苏州创新能力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晓宏表示,接下来,苏州大学将围绕科技、人才和创新这三个方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紧抓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机遇,主动融入苏州实验室等旗舰式创新载体建设,抢跑国字号科创赛道,打造国际领先的科研重器。紧密围绕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对创新血液的渴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实施高端人才会聚计划,打造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三大会聚工程。进一步构建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过程高校创新生态链,加快适应并引领创新范式转变,推动创新生态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子系统平衡发展。
面向未来,苏州大学将坚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与学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协作,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与质量,紧密配合苏州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创新链集约高效的开放式产业创新集群,共同把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国内领先,正全面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以及制造业细分优势领域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去年,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增长4.6%。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规上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达6623亿元、同比增长18.2%。
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攀高逐新。
市工信局局长万利表示,将聚焦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与高端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产业耦合协同、四链融合,加快产业链高端化攀升、智能化升级、服务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实现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升级的核心主体。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由一家专精于金属精密加工的企业,通过内生外购的方式不断在产业链深耕拓展,逐步形成电子电路、光电显示和精密制造三大业务板块。近年来依托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设备行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切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新赛道,构建起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新格局,为行业顶级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技术领先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目前,东山精密是全球前三、内资第一的电子电路企业,总资产规模突破400亿元,境内外员工超过2万名,业务和运营遍布全球。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永刚说,回顾东山精密的发展历程,就是围绕产业链不断补链、强链、延链、扩链的过程。具体而言,包括强化链上资源整合,实现企业发展迈大步;深化链上协同研发,推动企业发展走新路;加速链上数智赋能,助力企业发展上层次。
袁永刚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加速奔跑。随着苏州维信二期、墨西哥基地、昆山基地将在年内建成投产,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东山精密将坚定敢干的信心,不断增强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全力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企业,争当苏州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排头兵。
探索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
作为创新与产业、资本与产业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苏州有完备的金融体系、丰富的金融资源,金融机构总数超千家,存贷款总量迈向100000亿元大关,上市公司迭创新高,总量居全国第五,科创板居全国第三、占全省的二分之一。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善鸿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努力探索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苏州模式,丰富金融供给,综合运用贷款、债券、股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 RIETS、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像支持企业上市一样支持上市企业,当好四链融合催化剂、黏合剂、助推器、放大器,以资金链服务创新链、集聚人才链、做大产业链。
元禾控股的成长历程正是苏州创投行业高速发展的生动缩影。苏州以国有投资机构为引领,以市场化母基金为抓手,大量引入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汇聚资本、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了产业与资本共生共荣的新生态。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澄伟说。
元禾控股长期从事科技企业投资、创新产业服务、科创人才引育,经过22年的奋力拼搏,已成长为拥有220名专业投资人才、累计管理规模1081亿元、累计投资规模524亿元的大型国有投资机构,已投资苏州企业551家、培育苏州上市公司42家,其中科创板16家,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培育扶持和国资保值增值的协同发展。
刘澄伟表示,下一阶段,元禾控股将继续以资金链为抓手,深化四链融合:
打造多维交汇的资金链。积极对接全国社保、国家中小基金、转型升级基金、集成电路大基金等高能级资源,吸引跨境资金和社会资本,为我市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新动能,以资金链为纽带构建市域一体的四链融合生态。
靶向配置资金链与产业链。始终瞄准主导产业,不遗余力扶持产业创新集群。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新年一开始,就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公司,以投资为核心,拉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全面耦合资金链与创新链。推动筹建芯火双创平台、工业母机中试平台,全面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从0到1的创新策源能力。
有效衔接资金链与人才链。积极推进设立江苏省人才基金,持续通过投资加强引才育才,并在3年内新设3至5个海外创新中心,招引全球人才来苏,助力苏州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的金字品牌。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人才资源是推动四链融合发展的根本支撑、强大依靠和核心动能,截至2022年底,苏州人才总量超3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37万人、高技能人才超91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5.9万人。去年,我市新增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600名以上;新增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8人;连续11年获评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市人社局局长朱正说,放眼未来,将牢固树立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盯四大主导产业及25个细分领域新赛道,做足各类人才引育留用这篇大文章,形成产才互融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锻强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全力营造好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擦亮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金字招牌,在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生动演绎好人到苏州必有为的精彩故事。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是苏州创新矩阵的新利器,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介绍,第三代半导体是全球半导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热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苏州实体经济发达,创新优势突出,高度重视且一直大力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近年来,苏州全面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国家级平台、领军企业、代表性人才等加速落地,一系列创新要素高度集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全国产业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的地区之一。
据悉,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中心自获批、启动建设以来,硕果累累: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7项,组织3个揭榜挂帅项目,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申请核心专利超200项;材料生长创新平台推动 Micro-LED、可见光通信应用等领域技术指标国内领先,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累计为100多家机构提供科研支撑;引进30多位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核心科研团队规模近300人,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人才实训基地;推动落地产业化项目35项,设立17个联合研发中心,构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协同创新网络。
郝跃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和绿色环保七大新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将坚持以人才为基、以开放为先、以创新为核,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力服务支撑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积极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