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22年新增就业21.64万人,年末企业用工备案人数达553.6万人
稳就业促就业,筑牢民生之基
□苏报记者 邵群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苏州人社部门牢固树立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坚持探索创新,全力推进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设,稳就业、促就业、保民生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为全国全省就业大局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全市新增就业21.64万人,年末企业用工备案人数达553.6万人。
拓宽渠道 满足需求
创新机制促就业
据介绍,市人社部门构建市域一体、网格管理、考核联动的就业促进工作机制,建立1+4市区两级就业用工服务专班,下设企业需求调查、人力资源供给、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和重点群体帮扶4个工作组,形成高效协同工作体系。截至2022年底,市人社部门组织跨地区对接交流242次,涉及全国23个省份、161个城市,行程达39.63万公里,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专业优势,深化政校企合作,累计建立劳务合作基地365个,设立订单班、冠名班1562个,新增引入劳动力30万人。同时,建立人社服务专员、局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和重点企业联系走访等制度,织密促就业服务网,2022年走访服务企业7.82万家,帮助13.9万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基于28项指标的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并将每万名就业人口中新增就业数(高技能人才数)指标纳入各县级市(区)党委政府考核。
苏州做优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全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5个细分领域高位推进,制定实施推进苏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过6100家,年产业规模达1297亿元。实施325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优工程,3年培育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50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左右。苏州出台全国首个市级劳务派遣信用地方标准《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规范》,强化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体系建设。近日,市人社局联合苏州银行创新推出面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快易贷专项金融产品服务,首期授信额度10亿元。
市人社部门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单建、政府购买服务运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跨区域合作共建和市镇两级共建等多种模式,布局建设综合性、特色化零工市场,满足企业个性化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多样化就业需要。
目前,全市已建成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个,包括省规范化零工市场3个,建筑业、纺织业、退捕渔民等专业性、特色化零工市场、零工驿站7个。2022年以来,累计举办零工招聘会61场,进场企业667家,提供1.62万个岗位,入场零工人员1.11万人次,达成意向1912人。
苏州在全省首创创业社保补贴、带动就业补贴、大学生初创企业获得天使投资奖励和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奖励等政策,2021至2022年全市累计享受各类政策34.73万人次,金额达14.30亿元。创新推出创e贷留创贷金融产品,为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提供创业融资服务,其中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50万元、留创贷首批授信额度1亿元。此外,苏州在全省首创创业孵化基地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和优胜劣汰机制,每年发放基地奖补资金超1500万元。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创业基地238家,入驻企业3.79万家,带动就业24.85万人。
数字化工具+项目制培训
就业服务做最优
在做优村(社区)人社公共服务的同时,苏州推动服务进高校、进产业园、进集宿区、进银行等特色载体,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品牌,力争2023年内建成100个以上就业服务站等各类服务阵地,并导入人社政务服务地图。依托服务站为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无差别的公共就业服务,面向外地户籍人员开展就业困难认定和帮扶工作。据统计,全市失业保险金发放人数已从2020年17.50万人下降到2022年15.04万人,降幅超14%;就业困难人数从4161人下降到3226人,降幅达22.47%。
我市打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就业服务工具,为劳动者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一键求职一键招聘服务。就在苏州平台2021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已有1.71万家企业发布岗位60.17万个。同时,推广直播带岗等线上模式,2022年全市累计举办线上招聘活动567场次,提供岗位43.93万个。今年一季度,全市联动分领域、高频次开展市长局长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发布就业岗位10.59万个。此外,将33个高频服务事项融入苏周到App,加速实现政策一键查询、服务掌上办理。苏州人社人工智能客服苏小妹准确率达96.14%。
2021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项目制培训,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新职业标准、题库、专项考核背景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探索采取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模式,通过政府列清单、机构提申请、联合组评审、达标发补贴、市场做检验方式,有效调动企业、劳动者、机构等多方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与新经济、新业态、新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已累计发布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制培训专业(工种)237个,确定承训机构225家,培训合格3.44万人。
苏州实施高校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2020年5月1日起,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其人事档案转入后,可直接申请落户苏州,符合苏州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要求的技能人才享受相应学历人才落户政策,进一步降低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截至2022年底,全市通过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办理人才落户占比为44%,按职业技能申请的落户人才占比从2020年的7.96%提高到了2022年的22.44%。截至今年3月,全市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共审核通过人才落户约16万人。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就业见习质效,我市2022年7月起将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补贴,从原来的每人每月当年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70%提高到80%;符合留岗条件的,每留用1人给予见习基地3000元的奖励补贴,补贴标准达到省内最高水平。同时强化政校企协同,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首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3所大学创新设立苏州人才驿站,推动实现打造一个驿站、服务辐射一城高校。
激活技能人才评价
苏州经验全省推广
我市深化技能人才社会化评价改革,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与职工培训紧密结合、协同推进,引导企业深入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评价主体权,根据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特点,实行差别化技能评价。2022年底,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达1491家,占全省48.2%,27.8万人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占全省43.3%,企业备案数和发证数均列全省第一。我市探索实施新八级制度,打破技能人才纵向发展天花板。2022年,亨通集团、沙钢集团等12家试点企业评审出15名特级技师,试点企业数、特级技师数均列全省第一。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职业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督体系,通过714人组成的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实现技能人才评价全流程有效监管。
2017年11月,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办法,并发布首个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结合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通过即审即录即认等方式,累计已分五批将344项比较权威的国际职业资格列入比照认定目录,2022年底已有154人通过比照认定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17个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此外,苏州发挥太仓德资企业集聚特点,加快推进AHK学院建设,将机电一体化工等5个AHK职业工种纳入江苏省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进一步打通中德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通道。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人社部门着眼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视角,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设,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帮扶力度,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和服务力度,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努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体现担当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