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葛洁
20多年前的工资条长什么样?那会的工资情况如何?2月3日,市民刘先生在网上晒出了20多年前自己参加工作不久时的记账簿和工资条。泛黄的记账簿上,不同颜色的墨水记录下了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奖金和加班费等明细,颇有画面感和年代感;工资条上,手写的蓝色笔迹依然清晰。这样的“老物件”引起了市民热议。
年收入不超700元
记者 辗转联系到了刘先生,他对 记者 的采访十分意外。他表示账单和工资条是这次老屋翻建时找到的,自己发到网上也是随手之举。刘先生的老家在常熟淼泉,1990年,刘先生家是村里为数不多较早翻建楼房的人家。当时,刘先生刚参加工作,在化纺厂做保钳工,学修纺机。“那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差不多,老师傅可能高一点。”刘先生说,初出茅庐,自己对工资的高低也没什么概念,“想起来的时候就记记,不过也没有坚持很久。”
晒出的工资条是1993年6月,能看到刘先生当月出勤27天,日薪1.02元,工资小计27.3元,加上各类补贴到手40.3元。刘先生回忆,1993年,自己调到销售部门。那年春节值班,他买了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顿时觉得很高级,也很奢侈。”一年下来,看记账簿,刘先生估算自己那时的年收入不超过700元。他说:“记账其实也是和之前作比较,现在也会记录,看看每年是不是都有提高。”
光阴如梭,星移斗转。刘先生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从开始的保钳工,到后来做原料,转制后他又被分到绒线厂做销售。1997年,厂子关了,他去亲戚的印刷厂跑业务,后来又去冰箱厂做了2年。2002年,刘先生学会开车后到混凝土厂做过调度。“一晃几十年经历了不少。”刘先生笑着说,如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现在自己在一家公司做销售,买了房,也买了车,一家人其乐融融。1990年,是父母出钱翻建的楼房。这次,是自己出钱翻建。
可让刘先生纳闷的是,那时候的工资看着少得可怜,但一天花一两元就能生活得可滋润了;现在的工资是那时的几十倍,貌似还不够用,“一百元花掉也不知道用在哪里”。
网友热议今昔收入消费
刘先生的工资条在网上晒出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网友“三c少爷的剑”说:“那时候过得很幸福!”
网友“地格隆冬强”说:“那时候1万,相当于现在20万,物价上的消费其实一样的,就是科技改变了生活,比如汽车、手机改变了生活。”
网友“虚静斋主人”说:“那时候有一个宏伟的梦想:什么时候基本工资能提到100元就好了!当然,这只是个梦想,自己也觉得遥不可及,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时光荏苒,30年过去了。现在的工资额,早已超过那时候的一百倍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早就实现了。恍若隔世。”
20多年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很遥远,但对不少“80后”“90后”来说,购买力的变化也是感同身受。市民黄女士2007年大学毕业考入事业单位。“当时觉得收入很不错了。”黄女士说,那时每月工资奖金加上年终奖,感觉生活很滋润。现在看着每月工资多了,年终奖却少了很多,“物价翻了一番都不止。”前阵子,黄女士回到南京的大学校园看望老师,到校园食堂回味学生时代。“上大学那会食堂吃一顿快餐只要三四元,现在要十五元了。”她感慨,上涨的工资依然无法抵抗飞涨的物价。
已届而立之年的陈女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小到大早上吃的一碗排骨面。“我记得1988年左右大约是1.5元,后来就是3元。这个价格持续了很久,直到2006年涨价至5元。然后10年间涨到现在的10多元。”陈女士说,10年前,最便宜的早饭1元就能吃饱,现在至少要花费4元。至于工资,陈女士2004年参加工作,在企业做会计。实习期每月800元,转正后为1500元。2004年,半年的收入约8000元。2006年,陈女士的年收入为3万元。“我记得当时常熟的平均工资是24000元一年。”陈女士清晰地记得,那年,因为自己还算“过得去”的收入,令母亲很高兴。
而最令市民们关注的房价,也在10年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6年那会,房价比普通老百姓的月工资高一点,下定决心贷款都可以买。”陈女士说,如今的房价真是一天一个价,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家泰安新村的房子,10年前32万,最近中介说可以卖70万了。”
懂得感恩期待更美好生活
采访中,市民们在普遍感慨物价变化的同时,也对生活寄予了美好期待。“80后”周先生和妻子结婚七年,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在他看来,日子过得好不好,也不能光用钱来衡量,“一家人在一起才是真的开心。”退休市民袁女士亲眼见证和感受了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我刚参加工作时,每天都要走好多路,下雨天,更是满脚都是泥。”她觉得现在的时代和自己经历的相比已经美好太多,大家都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