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熊孩子”成为大家熟悉的热门词。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负面例子,一次又一次引发人们对于熊孩子的关注。不久前网络上有新闻报道,某地一名女大学生在餐馆吃饭,旁边桌一个孩童在吵闹,她跑过去踹了一脚,还引发她与家长打斗了起来。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等行为,的确让人不愉快,但是因此而厌恶孩子则让许多人不能接受。日前, 记者 就熊孩子问题采访了一些市民,让他们谈谈对于熊孩子的看法。
观点一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在市民黄女士的看来,没有什么熊孩子,只有熊家长。她表示,只要教养得当,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都是熊家长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她说起了前阵子自己的一次遭遇。原来最近黄女士常常带着孩子去本地一家商场的儿童游乐区玩耍,这就让她遇到了“传说中”的熊孩子。那个小男孩在玩乐过程中追打每一个在游乐区里玩耍的孩子,还用海洋球砸人。对此,黄女士走上前去阻止小男孩玩这种有点野蛮的游戏,可是那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一点都没有歉意,“我也就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再这样打人,我也要打你了。他回答我说他爸爸就在边上,会打还我的。我就指着场外,告诉他我老公身高1米8,会把你爸爸揍趴下的,他就不说话了,后来一段时间就乖乖在玩,没有打人了。这说明如果父母走走心,约束他一下,他还是能遵守规矩的。”
对于表现出这样行为的孩子,黄女士并不会觉得讨厌,在她看来这一切的责任在于父母,“和他对话下来就知道他家长就在附近,可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阻止。说明他的家长存在问题,没有好好引导孩子,不认真规范孩子的行为,才会造成这样的问题。”
观点二个别现象夸张报道
网友“13斤猫粮”是位年轻的未婚姑娘。虽然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她也接触了不少亲戚、朋友、同事家的孩子,在她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很讲规矩,活泼可爱,调皮也都在正常范围内,网络上的相关报道不是普遍情况,“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感觉不错。在常熟的公共场所也经常看到孩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所谓的熊孩子情况。有些娃儿有点不规矩的行为,总是有大人会规范一下的,感觉挺正常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遇到过不少非常可爱的孩子,他们会主动打招呼,感觉萌得来。”
在她看来熊孩子这个问题是被网络放大了,“熊孩子是有,但是毕竟是少数。现在因为网络传播的覆盖广,让人感觉熊孩子到处有,其实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只要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注意引导,熊孩子就不会出现。毕竟所谓的天生反社会人格是非常罕见的,哪有像电视剧里一样抓抓一大把。不过我也觉得这种过度关注的报道也有好处,可以提醒更多家长关注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观点三正确认识孩子行为失控
“宝小虎”作为一名母亲对于网络上报道的一些熊孩子行为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也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可怕的经历分享。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一个熊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随意翻弄他人的物品,把珍贵的漫画书和手办弄坏了,家长还护着孩子。这真的很过分,你能感受到这是父母教育不合格、过度宠溺造成的,的确应该曝曝光。”但她也觉得有些关于熊孩子的叙述,有点偏激,她强调在评判孩子的行为时,要分清楚缺乏家教和行为失控之间的区别,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过激行为是失控造成的,要客观对待这样的情况。
作为一位母亲,她平时也常和孩子去孩童比较多的公共场所活动,所以看得多了,也有不少心得,遇到一些孩子出现的大声哭闹、发脾气等失控行为,她都挺能理解对方家长的,“事实上我们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出现情绪失控情况,更何况是孩子。有些时候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哭闹、突然出现攻击行为,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毕竟教育是一个不断规范的过程,不是一句话就能立刻纠正的。而且不同的孩子个性不同,有些就是犟脾气,你得不停摸索着找办法才能纠正一些不良行为。有时候我们太心急了,得给家长和孩子一些时间。”
观点四别对孩子过度严苛
网友“fengfeng”觉得因为熊孩子的报道,让有些人对于孩子特别苛刻。为此她平时很当心,很多场所都不带孩子去,避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看电影,她都是等孩子4、5岁以后才带着去看儿童电影,“因为以前自己去看电影也遇到过大人带着孩子进来,结果因为电影并不适合孩子看,娃儿闹腾还自顾自说话,影响了观影效果。我还遇到过有家长带着娃儿看《生化危机》的,特同情孩子这么小就来受罪。所以我很当心这个,只带孩子去看适合低龄的电影,比如《喜羊羊》。”
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遇到了尴尬,她还记得那是看一场暑期档的《喜羊羊》系列电影,当时观众基本上都是大人带着孩子的组合,她和孩子身边坐了一位孤身前来观影的女士。孩子们常常在观看过程中会发出兴奋的尖叫声。因为提前和孩子说过这一点,她的女儿并没有尖叫,偶或和她大声交流,“fengfeng”也会要求她小声或不说话。随着情节的推进,孩子因为激动,甩起了小脚,不小心踢到了身旁的女士,“刚开始我没有发现,后来她发出了声响颇大、带着厌恶情绪的啧啧声,我才意识到,就向对方道歉,又告诫孩子不要这么做,那位女士就‘嗯’了一声表示接受。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看激动了,小脚又甩了起来,身旁女士继续叹着气,我又道歉,警告孩子,还紧紧抱住了娃儿,以防她再犯错。尽管随后,孩子没有再甩脚,但是这位女士好一阵子都在叹气。当时我就觉得特尴尬,委屈又生气,她的行为表明她就是把我们当成熊家长和熊孩子。”整个过程让她产生了被歧视的感觉,她都不知道应该带孩子去看什么电影了,似乎孩子就没有权力去影院看一部儿童电影,她坦言有段时间她挺害怕带孩子出门的。
自从这件事后,就让“fengfeng”换了一个角度看待熊孩子问题,她发现有不少人对于孩子特别苛刻,理性得近乎残酷,“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承认熊孩子和熊家长的存在。但是我也觉得有些人,特别是其中一些尚未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认识来自于电视剧、网络小说。那里面塑造的孩子可以说智近乎妖,但这是不真实的。然而他们就认为孩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并以此为标准,再加上网络上一些对于熊孩子的报道,就将一切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孩子都归纳入熊孩子行列。这种想法和熊孩子、熊家长一样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