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五支部书记袁雪春在护巷巡逻中,发现余天灯巷和庙堂巷交界处的一口公井有异味,立刻向道前社区反映,并联系社区益泉古井队前来清淤。这段时间天气渐热,很多井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考虑到益泉古井队的人员和设备有限,沧浪街道机关支部古建保护党小组配合姑苏区住建部门,对道前社区、西美社区的64口公井、院井进行统一清淤。
这次行动是沧浪街道党工委今年成立“行动支部”以来的一个写照。在市、区委组织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沧浪街道今年在社区、社会组织、非公企业、机关的约200个党支部中成立“行动支部”,近5000名党员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人带起,保护古城,服务社区。一方面保护有形遗产,如修缮老宅、清淤古井、保护古树、街巷改造等;另一方面,对古城环境、古城历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开展“听说苏州”吴文化传播活动、“寻访胥江水之源”系列活动、立足苏州民俗进行艺术创作等。
社区党支部提升背街小巷“颜值”
57岁的周春娣是道前社区第三支部书记,在瓣莲巷46号住了30年,对自己居住的古巷,她有很深的感情。为此,她加入了护巷值班小组,每周二上午和六旬老人赵国庆一起出门巡逻,风雨无阻。“行动支部”开展以来,周春娣除了自己的固定巡巷路线外,还和第三支部的党员们一起负责庙堂巷、游马坡巷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古巷中的垃圾、烟头、小广告、宠物粪便等。
“现在街巷包干具体到支部以后,责任明确了,党员的积极性也变强了。”周春娣在巡逻中,发现富郎中巷有座垃圾房年久失修,出现裂缝,有安全隐患,于是马上跟社区反映。沧浪街道排查下来,发现辖区很多老街巷的垃圾房存在问题。最终,道前社区作为试点,将辖区15座老旧垃圾房拆除,建起了崭新的垃圾收集亭,里面设置了整洁的垃圾桶。余天灯巷8号门口和过道里有居民堆放瓶瓶罐罐等杂物,影响出行和大院卫生,周春娣又和社工一起上门劝说,并协助城管将这些杂物清理干净。
道前社区是苏州古城中老街巷、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曹沧洲祠、桃园、沈瓞民故居、清微道院等十余处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另外还有苏式民居老宅、大院150多处,记录在档的古井126口。因此,这里是沧浪街道古城保护项目实施的重点社区之一。道前社区党委意识到,古城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大工程,仅靠少数热心的志愿者远远不够。于是,他们率先开展“行动支部”,下属7个党支部按街巷进行分工,常态化实施古井保护、古街巷清洁。这些党员都是常年生活在古巷里的居民,对街巷、住户的情况非常熟悉,他们将带动古巷居民一同参加到提升街巷“颜值”、保护古城的行动中来。
社会组织党支部传承非遗“活”起来
“苏扇文化博大精深。炎炎夏日,一柄折扇送来清风,文人雅士还在扇面上题词作画相赠。”近日,90后党员赵丽来到佳安社区,教居民们在扇面上作画。今年,社会组织“指尖秀非遗文化园”承接的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听说苏州”在沧浪街道多个社区铺开,一股浓郁的吴文化之风渐渐传播开来。
“指尖秀非遗文化园”由一群在苏州定居工作的80后、90后新苏州手艺人组成。负责人熊国好和赵丽是一对年轻夫妻,曾一起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毕业后携手创业。熊国好擅长国画,赵丽擅长剪纸,两人联系了一些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弟学妹和青年手艺人,于去年成立了“指尖秀非遗文化园”,并成立了党支部,推广非遗文化技艺。
在熊国好看来,古城保护更需要关注文化的传承。许多精湛的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非遗技艺精湛绝伦,对普通人而言高不可攀,只有少数匠人才能掌握精髓。
如何让非遗技艺回归生活、重回大众视野,让非遗传承保护“活”起来,是熊国好的团队正在探索的方向。以前各社区虽然也有一些吴文化活动,比如每到传统节日以及恰逢二十四节气,居民们会制作一些时令菜或手工艺品,但这些是个别社区的偶然策划,零零散散,没有形成系统和计划,并且多是居民自娱自乐,缺乏专家学者指导。
在今年的“听说苏州”项目中,熊国好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丰富的内容,用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带领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和新苏州人系统地深入了解苏州的历史人文。不同于参观学习式的静态教学,“听说苏州”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动手”,非遗手艺人进社区,手把手教居民制作体验苏州“老底子”手工技艺,如苏扇、香包、绳编、陶艺、碑拓、折纸、剪纸、草编等。此外,还有吴文化讲座,邀请文化学者给居民讲述苏州历史、吴风节俗;暑期针对青少年特别推出“苏州话”学习班,以民间故事的形式进行苏州话培训,开展苏州话比赛、学唱苏州民谣等活动。
机关党支部“急救”170岁黄杨
进入夏季,时有大风暴雨,辖区不少古树的健康状况令党员志愿者牵挂。在近期走访中,沧浪街道的党员仇重远、冯瑞娟听到87岁的苏纶厂老职工陈永增反映,苏纶新村3幢西面有两棵黄杨树,已有170年了。现在,树干有病害,中部已被蛀空,腐朽情况严重。另外,这两棵树的树身歪斜严重,树枝已经与周边的树木交织在一起。而且其他树木越长越繁茂,也挤压了两棵黄杨树的生长空间。
陈永增说,这两棵树周围原本是苏纶厂老板严裕棠的严家祠堂,树的品种是比较稀少的瓜子黄杨。苏纶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创建者陆润庠是苏州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1927年,著名的实业家严裕棠买下苏纶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创始企业之一,苏纶厂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裕棠热心地方公益,在苏州筹资修缮了裕棠桥,兴建多所学校。睹物思人,历代苏纶厂职工都对这两棵黄杨树关爱有加。在建造苏纶厂员工集体住房的时候,虽说住房紧张,工厂还是特意让出了40平方米建起了绿化带,保护这两棵树。这片绿化带保留至今。
了解这一情况后,仇重远、冯瑞娟马上联系了绿化部门,并和绿化养护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查看,商量后给两棵生病的古树进行治疗:首先针对树身歪斜的情况,进行了支撑加固;随后在树身上涂上保护液,并进行白蚁消杀,清除了树干中腐朽的部分;工作人员还对两棵黄杨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修剪了旁边繁茂的树木,给两棵树留出足够的空间。
联想到辖区可能还有其他“病危”的古树,仇重远、冯瑞娟又联合街道机关支部古建保护党小组在辖区寻访古树,收集古树资料,对辖区古树现状进行排查。同时,街道机关党员们还对辖区古井、古巷、古桥、古建等进行资料收集、现状记录、档案制作。今年以来,他们依托“党建+古保”的工作模式,将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到日常的古建保护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