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快速学习”这个词,我们要有清楚的概念。快速学习不是肤浅地指很快地学习,而是指“总体上很快”,或者是“总体上比别人更快”,当然最好是“总体上比过去的自己更快”。另外,快速学习不是指在短期之内学成某个技能,即所谓的“速成”。学成任何技能,直至达到超乎常人的水平,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准确地讲,是都需要很多的实践,而实践就是需要时间的。快速学习的最基本原则只有一个:成为“进取型”选手,而非“表现型”选手。其他很多原则本质上来看,都是基于这个最基本原则的,因为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后面讨论的原则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培养自己的“进取型人格”
现就职于哥伦比亚商学院的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Carl Dweck的理论,将人们分为两种:
Be-good Type(表现型人格):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Be-better Type(进取型人格):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一个人若是固化观念模式、表现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劣势选择,如果一个人是成长观念模式、进取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优质选择,这根本不是什么巧合。
既然是养成而非天生的,每个人其实都是“表现型”和“进取型”的混合体,普遍来看,在自己“天分”好的部分是进取型,在自己“天分”不好的地方是表现型。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挣扎不断调整才在某个方面从“表现型”转变为“进取型”的——而全方位变成“进取型”,必然需要很久的努力。
习惯于试错
试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特点是直到成功之前不断重复各种各样的尝试,或者直到自己决定停止尝试。
人群之中,只有少数人习惯于使用试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它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所谓的“勇气”。这实际上是因为某个人是表现型人格,所以才觉得那么做需要勇气,对进取型人格来说,那只是正常而又必须的过程而已。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犯错与改错构成的。不敢犯错,就不可能进步,因为没机会改错。
放弃脆弱的完美主义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常常是脆弱的呢?因为他们总是被现实打击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做咨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体验:越是没有常识的家伙要求越高——因为他不懂,所以可以随便提要求。同样,没有做好过事情的人,正因他们从未做好过,对所谓的“做好”全凭想象,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于是,所有的症状都出现了: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纸上谈兵……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而因为他们不现实,所以他们脆弱。他们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也因此总也做不到。有时,这些人是故意这样的,尽管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是他们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们不去做一些事的借口,他们把这个借口说出来的时候真叫个掷地有声:“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然而,人就是这样,装得久了,就装得像了;装得太像太久,最后不管事实怎样,自己倒是先信了。这当然影响其后的决定和行为。
有一些真正优秀的人,被别人称为“完美主义者”。可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更为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比如,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总是被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断追求完美是事实,可前提是他不仅有能力而且还坚持不懈。为了拍出《阿凡达》,他在拍完《泰坦尼克》之后准备了14年。为了追求完美的3D效果,他耗资1400万美元与日本索尼公司的研发总部合作开发出他理想中的拍摄设备。而为了最终能够拍好《阿凡达》,在此之前还先拍了另外一部3D电影《地心游记》当作练兵……即便之前的《终结者》大获成功,在拍《泰坦尼克》的时候,严重的超支已经令他在好莱坞失去信任,乃至于他要以“放弃片酬,只拿版税”才得以获得更多资金将《泰坦尼克》拍完。《泰坦尼克》大获成功,才使得卡梅隆有资本有能力拍摄后来的《阿凡达》——并且耗费了14年时间。
针对这一点,李笑来说过,不仅要放弃对自己的脆弱的完美主义,也要放弃对别人的脆弱的完美主义,这很重要。因为最终,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之中,而不是“独立生存”。
尽快开始行动
一切的技能,都只有在用起来之后才起作用。只有行动才能引发改变,但是在运气因素效果很大的领域,“马上行动”通常并不是最佳的策略,大家要懂得活学活用。
给自己打造一个“望远镜”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临时抱佛脚”的经历,比如参加应试考试培训的人,他们的学习动力只有现在我需要什么了,才想起来要去学什么。展望未来,是人生必需的重要能力,要经常花很多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仅凭想象却又能做到清楚地看到自己将来应该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然后从现在开始就提前准备提前动手,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这才叫“真诚热爱自己”。
认真挑选自己的朋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千古流传却其实不怎么被真正重视。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每个人一辈子能够接触到的人数明显大幅度增加。虽然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有没有互联网你一辈子能够深交的人数依然与过去相差无几,但与过往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肯定有大不同的是,选择多了,多了无数倍。
要记住,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