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而重道 爱众而亲仁”“百善孝为先 孝为德之本”……今天(10月17日)下午,葑门片区(双塔街道)钟楼社区居委会联合明善公益养老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喜迎十九大 传承好家风”主题活动,评选出六户“最美好家风家庭”,进行好家风人物故事宣讲。
现场,一幅幅装裱精美的治家格言,一句句饱含智慧的话语,每一条家规家训,都让前来的居民深受启发。今天下午,钟楼社区活动室里,众多居民正在相互交流治家心得。
苏蔚钧作为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第27代世孙,他的家里一直悬挂着苏轼当年留下的治家格言,彰显着苏氏家族数百年来安贫乐道、重文崇礼、敦睦亲族的家风传承。“我姓苏,是苏轼的后裔,又是苏州人,读书在苏高中,工作在苏纶厂,我的人生与‘苏’非常有缘。”苏蔚钧经常这样和大家开玩笑地说。
每到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苏蔚钧都要取出珍藏在箱底的《苏氏家谱》,从家族世系到祖先像传一页页仔细翻过。
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家谱中记载的苏轼家训,两个字组成一个词,看着非常浅显易懂,但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尊祖 孝亲 忠君 敬长 慈幼 睦族 敦行 教子 重贤 勤读……”每每通读一遍之后,就会非常感慨,苏轼家风的严格:从对上、对外的礼仪态度,到对家庭、对子女、对自身的规范要求,都面面俱到,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家族对于后辈如何成长,如何塑造,都有一系列的规矩需要恪守与遵从。从家训中慢慢潜移默化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
袁涛,作为国学大师钱仲联的大女儿,每当提起自己的父亲,脸上总是洋溢着无比自豪的笑容,“我父亲拍过一张照片,他站在照片中间,把他写过的书在他的两侧垒起来,竟然是他身高的两倍还要多,真是了不起。”袁涛最想感谢父亲的是:当她16岁时由于进步书刊影响,从家偷跑到苏北参加了革命,父亲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给了她最大的支持,继而14岁的妹妹也效仿姐姐走上了革命道路。“父亲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父亲治学严谨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当袁阿姨在苏大校长室当秘书时,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选为先进工作者,离休后作为离退休二支部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员。
袁阿姨的大儿子是一名中国地震局的普通工人,退休后来苏州,为了方便照顾袁阿姨的生活,在袁阿姨眼里儿子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好工人,“他喜欢看书,特别是革命家的历史事迹,他拥护习大大,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信心。”袁阿姨说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慈爱的光芒。
王吉华是钟楼社区的“草根达人”,身为社区文艺骨干,吹拉弹唱信手拈来,他的老伴陆阿姨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家务,她总是说,只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就好。转眼王老师到了退休的年龄,陆阿姨以为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没想到他退休后比上班时还要忙。王老师又重新拾起了昔日的文艺爱好,还组织成立了民乐队,为小区居民们带去欢乐与艺术享受。
陆阿姨的用心体现在生活上点点滴滴的细节中,王老师有高血压,忙起来经常忘记吃药,陆阿姨就在餐桌上放好一个小盒,里面准备一周的药量;7粒药片,每当吃好饭,就会提醒王老师吃一片,还要根据季节调整药量:天热时,放40毫克一片小剂量的,天冷时,换成80毫克的。
王吉华忙于公益演出时,经常忘记喝水,陆阿姨帮他在包里放好一瓶热水,也经常会出现颠来颠去打翻在包里,弄湿了乐谱和眼镜盒的情况,陆阿姨想出一个“妙招”:在王老师所有手提袋的里侧,缝上一个水杯大小的小口袋,在袋口还缝了一个子母扣,之后王老师再也不会为水杯“闯祸”发愁了。
据介绍,此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家风家训家庭、最美好家风小故事家庭以及最美好家风家庭等六户家庭的家风小故事,整理编印成册,发放到社区各个党支部和各个居民小组进行学习。
钟楼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秋月表示,通过此次党建为民服务项目的引领,可以进一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文明和谐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