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在楼宇林立的城市,在锁钥重重的楼道,邻里之间很少互相问候,下雨了没人帮忙收衣服,彼此之间缺少照应。几乎每个人忙忙碌碌的人,都欠这个世界一个问候。今天(11月16日),在世界问候日前夕,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几个阿姨用做百家饭的方式,发起了一场“邻里问候”行动,希望彼此的问候成为邻里之间的感情纽带。
热气腾腾的百家饭唤起邻里温情
“这是我儿子昨天刚从常熟带回来的新米,大家一起尝尝看。”听说社区有做百家饭的活动,朱秀英阿姨昨今天一早就带上新米赶到了社区。不一会儿,阿姨们陆续到场,有的带来了新鲜蔬菜,有的带来了自己家腌制的咸肉,有的带来了水果。一会儿就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食材。
阿姨们开始动手准备做咸肉菜饭。淘米的淘米、捡菜的捡菜、切菜的切菜,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王阿姨,帮我看看锅里的咸肉煮得怎么样了?当心不要让汤溢出来。”朱阿姨一边忙碌,一边跟旁边的王阿姨打着招呼。
中午时分,热腾腾的新米咸肉菜饭就端上了桌子。阿姨们说,像这样街坊邻居坐到一起吃饭的场面,真是越来越少了 。
家住洁里大院的刘英阿姨说,对老人来说,子女又不在身边,邻居就是自己的家人。刘英阿姨和缪阿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做了近40年的邻居了。“我比缪阿姨大五岁,年纪大了以后经常记不得路。怕子女担心,我也很少出门,每次都是缪阿姨搀着我,就像一对老姐妹。”刘英笑着说。
聊着古城内的大院生活,一旁的龚阿姨也倍感怀念,“我现在搬去了新房子,大家虽然都住在一幢楼里面,但是都不像以前的老邻居那么亲近。想想以前我住在这边的时候,只要我邻居看我到下班时间还没回家,就会去幼儿园帮我接我女儿,我女儿也经常在领居家里面蹭饭吃,也算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社区工作人员徐丽娇告诉记者,别小看这样一顿饭,一场闲聊,邻里之间的感情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渐渐产生的。
“邻里帮帮团”帮出深厚邻里情
在双塔街道,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特色的邻里互助形式。沧浪亭社区有一个“邻里帮帮团”,由辖区内12位退休居民组成,他们会主动帮扶同小区的老邻居,为他们提供近距离又实在的贴心服务。搞卫生、除草、治安巡逻、陪同邻里看病、处理邻里纠纷这些事,慢慢都被这些居民所“承包”,成员也从最初的两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二人。
“邻里帮帮团”成立已有八年多,年轻最大的周连泉老伯已81岁高龄,最年轻的张小贞阿姨也有70岁。虽然他们年龄大,但有火一般的热情。在他们的爱心推动下,社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献爱心,送温暖。
双塔街道第四联合工作站辖区内有一群“志愿者钟点工”,在每季度开展的“便民集市”活动中,这些居民志愿者也会按时到场,为居民提供家电“义诊”、补胎、配钥匙等便民服务。四站每个月还会组织居民开展“大院每月一说”活动,增强邻里团结。
双塔街道居民蒋金凤每天中午都会来第二联合工作站内领取社区提供的午饭,这个时候她总是不忘再带上一份,为邻居黄国庆夫妻送去。这一来一去对蒋阿姨来说并不简单,原来蒋阿姨以前大腿骨就摔伤骨折过,本人也是肢体残疾人,早年丧偶,是社区的低保户。但是十年前的一天,当她为邻居送第一次饭开始,就风雨无阻,不曾停歇过。
谈起这个好邻居,残疾人黄国庆师傅充满了感动。黄师傅听力残疾,老婆无法行走,要靠轮椅行动。中午一顿饭由蒋阿姨送来可说是帮了大忙,黄师傅感动地说:几年前的一天,他接到蒋阿姨的电话,说她送不了饭了,一问之下,原来蒋阿姨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需要住院治疗。黄师傅陷入深深的担忧,没想到没过多久,蒋阿姨又为自己送起了饭。原来,蒋阿姨也是一直放心不下送饭这件事,病情稍见好转就又继续为他们送起了饭,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时间。
书法名家带居民带来笔尖上的问候
世界问候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嘴上功夫”,动动嘴就行了,但对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著名书法家严黎声来说,世界问候日不仅要动嘴,还有动手动笔。昨日,严黎声走进葑门片区(双塔街道)葑溪社区,与社区书画社的成员们一道拿起毛笔,在宣纸信笺上写下对于亲人、朋友、邻居的一份关心与问候。
“记得在我年轻时候,和远方的亲友沟通基本上都依靠写信。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安装了电话开始,写信就很少了。后来手机成了每个人的标配,人与人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谁还会想到写信?”今年79岁的社区居民刘士良说,这次他准备给身在外地的一位老友写封信,恭恭敬敬用毛笔小楷表达一份问候和祝福。
“其实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相互问候也很有美感。作为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之一,书信又被称为尺素、尺牍,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堪称精美小巧的书法艺术品。”在书法家严黎声看来,“见字如晤”的问候方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传递出对人的尊重。“现在人们互相问候甚至不需要打电话,只要动动手指发条微信就能将问候传遍全世界。这样的问候虽然更加直接、高效,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妙笔生花’的美。”严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