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5日),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家长们参与了一次课程探讨:孩子的学习,家长要不要辅导?
在开场的分享中,校长顾超准备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分别从三个角色展开了详细阐述。
第一个角色:学生。关键词:宝宝苦。
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之《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2.82小时,或居全球第一。八成小学生、九成中学生22点以后才能睡觉,85%的学生出现过沮丧、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
第二个角色:家长。关键词:身心累。
中国家长也不轻松。数据显示:78%的家长因陪写作业而苦不堪言,75.79%的家庭曾因陪写作业,发生亲子矛盾。“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形象地描述了当下的亲子关系。陪写作业成了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同时资料也显示,妈妈陪写作业的占比最高,达到54.21%。而数据进一步显示,即使是本科学历的家长,也只有七成能辅导孩子到小学毕业。
第三个角色:老师。关键词:有苦说不出。
调查显示,每位老师每周工作时长接近55小时。即便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每名学生被分配到的时间仍不足6分钟。而大量的工作时间耗费在批改作业上。作业太多,老师也同样难以承受。近七成的老师表示自己更想把时间安排给讲台,但实际上,老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批改作业。
分享结束后,家长和老师组成两支辩论队上场。正反两方围绕着“孩子的学习需不需要家长的辅导”这一论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在立论、攻辩与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和总结四个环节里,正方与反方辩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却又不失风度,侃侃而谈。
正方辩手张远媛老师在辩论后说:“一场唇枪舌战,我们收获的是友情、智慧和喜悦。没有对错,更没有输赢,只剩下辅导与不辅导的问题,在脑中缭绕,引人深思。”
此次辩论赛,真正目的是引发家长们的思考。学习能否辅导,这件事绝不能一刀切。正如顾超最后的总结:辅导,因人而议,因时而议,因事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