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邵群)近年来,我市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记者最近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水稻规模经营比例已超过90%,良种统一供应、集中育秧、机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专业化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得到得高。去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7.5公斤,连续八年单产稳定在600公斤/亩以上。
苏州历来是水稻的优势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稻种植面积趋于减少,但生态和保供功能日益显现,我市于2012年作出了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决策,要求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角度,永久性保护百万亩水稻田。
针对目前部分稻田存在灌溉、沟渠等设施不配套,土壤不平整等的实情,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进一步完善“四个百万亩”落地的永久性水稻保护区的配套设施。据悉,市农委今年首次从市级财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农资金中拨出2300余万元,用于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导资金,力争用几年时间,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将按照水稻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创造条件,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必需的库房、晒场等。
据悉,相关部门将加大高产稳产水稻品种的筛选与应用,开展超高产水稻生产技术研究攻关和技术储备,为大面积水稻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大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力度。记者同时了解到,相关部门今年将首次尝试在市辖区开展“水稻功能区”试点建设,通过“稻鸭混作、稻虾混作、稻蟹混作、稻鱼混作”等共植共生模式,突出“减肥控药”实效,达到高产、优质、绿色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