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王可 吴丽婷
今天是儿童节,你会怎样陪伴孩子?日前,姑苏区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在辖区沧浪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237名家长中做了一项调查,在“您通常采用什么方式陪伴孩子”一栏,26%的家长选择借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在“当您陪伴孩子时,您的手机状态通常是?”一栏中,选择“关机”的家长为零。而某网站对“儿童节你最想收到的礼物”的调查显示,“陪伴”成为孩子最想要的节日礼物。
有效陪伴在亲子关系中的缺失,正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课题。心理专家认为,缺乏关爱和链接的陪伴,没有精神共鸣,属于无效陪伴。
陪孩子时刷手机
家长成“隐形人”
昨天,黄女士来到姑苏区平江街道梅巷社区心理咨询室向工作人员周雅静求助。黄女士说,前几天,幼儿园老师说孩子跟同龄人相比话尤其少,甚至常常用单字回答,这令她非常担忧。周雅静进一步了解发现,家长在陪孩子时仍忙着刷微博、刷知乎,看朋友圈。
周雅静说,有类似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大部分家长的陪伴实际是陪同,处在心不在焉的“隐形人”状态——孩子玩孩子的,自己借手机解闷。
对沧浪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237名家长的调查显示,面对“当您陪伴孩子时,您的手机状态通常是?”的问题,67%的家长选择“开机不静音”,33%的家长选择“开机静音”,选择“关机”的家长为零。
“家长不在状态,孩子其实比谁都清楚”,周雅静说,低质、无效的陪伴会弱化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退缩回避,形成冷漠型人格,不愿与周围人交流。
“亲子情商”培训
成市场金饽饽
面对孩子的需求,市场上的“亲子情商课程”悄然走俏,而打着“亲子DIY”招牌的商家更是赚得钵满盆满。
周末一大早,苏州一家主打“亲子情商课程”的培育中心就围满了年轻家长。工作人员介绍,亲子情商类课程目前在苏州市面上很火,一节课的学费在200元—300元不等。目前这家培育中心有300多名孩子,年龄段多为3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课程中会穿插不少诸如“爱的链接”等亲子互动环节。
该培训机构的情商课老师周奕说,孩子行为的调整,更多地需要依靠家长的参与。“不少父母有亲子陪伴的意识,理念达到了,但真正执行中却遇到困难。所以需要第三方介入,帮助梳理并督促执行。”
真正“看见”孩子需求
陪伴做到人在心在
迫于无奈,无法决定到底能有多少时间来陪孩子,有家长干脆花高价买来“儿童陪伴机器人”充当故事机或玩具的角色陪孩子。“这类无效、低质的陪伴会给亲子关系添加一层对立。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伤害。”昨天,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罗林指出,对于3-11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忽视孩子的内在需求,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昨天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运动会在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进行。“袋鼠接力”“螃蟹夹球”“鸡蛋酷走”……每个项目都需要孩子与家长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30对父母耐心地指导着各自的孩子,即便比赛失败了也不埋怨。比赛中,父母鼓励的目光和关爱的话语成了孩子前进的动力。80后家长许乐琦说,这样的亲子时光是他们这代年轻家长所缺失的,因此格外珍惜。
“真正‘看见’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才是有效陪伴”。罗林认为,家长应当尽可能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注重陪伴时的质量,与孩子作情感互动,排除内心的补偿心理和心不在焉的情绪,同他们产生共情,达到人在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