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壹周记者夏天
苏州小学入学报名首日,有家长凌晨3点半来占位……
振华中学的“小学-初中学段课程衔接实验班”报名火爆,两个班70个名额,引来1000多人报名,录取率大约在7%……
有学校为一年级新生开了24个班才够塞下所有报名的孩子……
五月下旬以来,随着各阶段入学的正式启动,孩子们迎来了升学季,苏州家长便又一次集体进入了“焦虑季”。
每一条消息的传出,都像在家长的本就脆弱的心灵上又挠了一把。很多人如此定义这一代家长: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长,但他们也许会是最焦虑的一代家长。
无所不在的中国式家长焦虑
最近几个周末,六年级的李萌萌很忙。
上个周末,她刚刚参加了一场著名奥数竞赛的网上初赛,这周末她又要参加一个英语等级考试。这些考试,都是为了暑假里的培训学校做准备的,跟学校里的学习没有太大关系。
当然,有考试就一定有课外班,李萌萌现在是全家回家最晚的一个人。4点左右下课,放学后她会被直接送去上课外班,英语和数学一隔一,周末的空余时间,还要上3个兴趣班。
“有时候来不及吃饭,我就都给她带上,在路上吃。”李萌萌的妈妈韩女士说。事实上,一直到五年级前,李萌萌都没上过什么课外班。“一到四年级,每天晚上做完功课以后,我都会带她在小区里疯玩,从儿童乐园到篮球场,小姑娘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打篮球。也会有朋友偷偷说我们家太异类了,我都没当回事。”
现在,韩女士却怎么也淡定不了。“周围的孩子几乎人人手里攥着好几个证书。而我的女儿什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排山倒海的焦虑感全部涌了出来。
“我脑子不停得循环四个字——晚了,完了。”一想到别的孩子可能已经比自己女儿领先了四年,韩女士就感觉到深深的窒息。随后,她几乎用了最快的速度把女儿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排上了课,孩子和大人全都加足了马力,往前冲!
这时韩女士终于想明白了:“大家都觉得抢跑的家长最焦虑,其实我们这种后来才醒悟的家长才最焦虑,要在一年多时间里追别人四年多的进度,谈何容易!”
没有最焦虑只有更焦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儿童亲子教育现状大型公益调查,这份《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报告同时认为我们应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过度、教育异化问题,家长需要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
而在某大数据公司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造成焦虑的原因中,“学区房”与“子女升学”问题竟然超过了“婆媳关系”,成为困扰80后妈妈的最大因素。这些受过良好教育,踩着高跟鞋在CBD大楼里呼风唤雨的80后妈妈们,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栽在“幼升小”、“小升初”、“留学潮”的跟前。
记者在一个拥有52名家长的小学五年级的家长群里进行了随机调查,在投票的39名家长中,有38名家长表达了对孩子升学问题的焦虑心情,而这种焦虑大部分来自于与“我同学的孩子”、“同事的姐姐的孩子”、“隔壁家的孩子”等等“别家人孩子”的对比。
家长学历越高越焦虑
“最深的焦虑来自比较。”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曾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这样说。
诚然,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比较,家住吴中区的五年级孩子壮壮,现在还会在父母美好的愿景中生活下去——“不希望剥夺孩子童年的玩乐时光”。
现实却是,不上幼小衔接班,让壮壮从一开始就比别人慢半拍。“成绩永远在中下游徘徊,出门都不敢跟朋友谈论孩子成绩。”壮壮的爸爸小刘拥有硕士学历,妈妈也是本科毕业。可这两个高材生,却因为壮壮感受到了来自“差生”的压力,“连吃年夜饭,一提到壮壮的成绩,全家人都会陷入沉默里。”
最主要的刺激来自于一次参观国际学校的活动,本以为大家都像他们一样来随便看看,没想到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准备好了精美的简历。“各种获奖证书,各种课外班的等级证书,而我们两手空空。”小刘说,“这种感觉就像终点就在前方,却能明显地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已经在我前面很远了。”感受到压力的小刘最终还是把儿子送进了课外班的大门。“现在我明白了,孩子的玩乐时光怎么能比得上未来的前途重要?”
调查显示,类似于小刘这样的家庭,正是家长中最焦虑的一群人。在《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
如果给这群人画个像,他们有着类似的特点:受过良好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对孩子成长怀着很高期望、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较高。教育学专家表示,这群高知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往往经历了至少一次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出现在学成之后。有人成功了,家长容易把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人生前20年的奋斗;失意了,家长也容易把不如意归咎于“没能考上名校”“没选好专业”,等等。
“事实上,家长的成功与否带有偶然性,而他们往往会将对自己的不满意全部放到孩子身上,希望能打造一个趋向完美的孩子。”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到一起,孩子成功家长高兴,孩子受挫家长痛苦。
再加上成长路径带来的思维定式,家长们在规划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将“上哪个幼儿园”“上哪所小学”“上哪所中学”都与孩子是否拥有幸福人生这个终极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怎么能不焦虑?
出现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鲁也遇到过不少前来咨询的家长,她在给家长给出一些建议之余,对如今社会上蔓延的家长焦虑情绪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人觉得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其实不是的,30年前的美国也是这样。”在她看来,中国父母的焦虑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焦虑。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变革的时期,有很多不确定的社会因素,这是人们焦虑的来源之一;现在买房买车升学,各种社会资源都需要努力竞争,生活压力大,这是焦虑来源之二;还有对健康的焦虑;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生活的焦虑等等,形成了中国父母特有的广泛焦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父母最终会慢慢走出来,进入一个不那么焦虑的时代。”
当然,如果现在想要遏制这场漫无边际的焦虑,除了期望有更全面的政策措施,家长还要“自救”。家长要学会重新规划自己的成长,推己及人,再面对孩子时可能就不会对一时的得失那么敏感。
此外还有几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到家长们:
1、不要让孩子和自己都陷入比较的泥潭中,如果实在要比,可以把过去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做比较;
2、在焦虑袭来的时候家长还要学会适时给自己找个台阶,当回阿Q。比如,别人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我的孩子虽然没能进好学校,但是我的孩子快乐。再比如,别人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了投行,我的孩子没进,但是也许我的孩子情商更高……
3、家长最好把自己从孩子的成长中剥离出来,相互尊重,不要有太强烈的代入感,焦虑自然就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