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的陈女士带一对8岁双胞胎女儿到青岛黄岛区的海边玩耍,稍不留神发现孩子失踪。8月6日,当地警方证实,两名女孩相继从海里被发现,均已身亡。为何两个女儿掉入海里,陈女士毫不察觉?主要原因是,她当时只顾着看手机、刷朋友圈了。
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九成家长做不到
很多家长被孩子们集体投诉过:“爸爸妈妈只知道看手机,根本不理我们,就算陪我们出去玩,也是看手机。”“为什么爸爸妈妈自己可以看手机,却不让我们玩手机?这不公平。”“爸爸妈妈每天都陪我做功课,但通常是在旁边看手机。”
记者随机抽查了10位6-12岁孩子的父母,其中,愿意陪伴孩子做功课或者玩耍的父母占八成以上;但愿意放下手机,纯粹陪伴的父母几乎为零,只有两位做老师的父母,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会全身心陪伴孩子,他们通常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
住在世茂运河城的尤女士说:“从新闻里看到了这样的事,很后怕,以后带儿子出去一定要时刻督促自己不看手机,视线不离开儿子。但真的完全不刷手机基本不可能,儿子在一旁玩耍,我能干嘛呢?”
住在南环新村的陈女士说:“我的工作就是离不开手机,老板也会随时微信找我,离开了手机,没有安全感,我做不到。”
住在园区某小区的王先生说:“现在陪伴孩子做功课的爸爸不多,我觉得自己能陪着孩子就不错了,不玩会游戏,那太无聊了呀。”
对此现象,记者采访了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谢雪莲老师,她说:“年轻父母放下手机陪伴孩子,是必须有意识有毅力去做的一件事,这是需要个人时间管理和自律的。手机逐渐成为人的一个器官,感知了解世界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渠道。世界变化太快,大多数人都在依据外界世界调整我们自身行为。有些人放下手机就没有安全感,之所以不安全很大程度上也是真的不安全。经济上、人际交往上、知识吸收上……他们认为离不开手机,这些都需要定力和自我认知来辅助解决。”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父母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谢老师提了一个建议:“假如,你真的丢不开手机,不妨想想,小时候父母是如何陪伴我们的。”
对此,记者采访的一些苏州父母都很有感慨。住在三元新村的唐女士说:“我小时候,爸妈不会陪着我做功课,但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织毛衣,顺便跟我聊几句,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温馨。”
住在新区某小区的张女士说:“过暑假的时候,妈妈会做好绿豆汤、煮几根玉米,或者从冰箱里变出些冰葡萄、赤豆棒冰等,跟我一起边吃边看电视,看完了一起躺在凉席上睡午觉。如今长大了,反而没有那么亲密的接触了,特别想回到童年。”
“小时候最喜欢帮妈妈做家务,比如包馄饨,妈妈拌馅料,我把皮一张张撕开来,把肉馅放上去,妈妈老嫌我料加多了,皮包不紧,一下锅就散开来了。”住在海尚壹品的秦女士说,“原来,小时候的陪伴,可以在大家的印象里留存那么久。”
如今,寒暑假或节假日,大部分家长会带孩子出去旅游,但打卡、晒娃、晒朋友圈成了比陪伴更重要的事情。有小朋友就曾抱怨:“妈妈经常把我拉过去拍合影,拍完了就让我自己去玩吧,她就开始晒朋友圈。”
谢老师说:“繁忙的工作,让80后、90后特别渴望自由的空间,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别插嘴、别烦了、我在忙、自己玩去吧……’孩子有样学样,他们不了解父母利用手机购物、查资料、通讯联络,他们也想掌握这个工具。在没有辨识能力之前,在吸收型心智阶段,极容易被低俗浅薄的东西所蒙蔽,很容易造成低级趣味和失去思考力。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引导工作。”
放下手机,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假如让父母放下手机,用心陪伴孩子,那么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谢老师说:“我们家有一个公共手机充电区,每天回家后,大家就把手机统一放在那充电,没有重要事情绝对不碰手机。孩子做功课的时候,我通常在旁边看自己的书,久而久之,家里的读书氛围非常浓烈。如今孩子已经很大了,每天睡觉前,手机都是放在客厅充电的,从来不会躺在床上刷手机。”
谢老师表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有目标、有健康的价值观、稳定的生物钟与生活节奏。固定分配学习、工作、娱乐时间,不可偏颇。过度工作,也是不健康的一种生活态度。一个家庭要有自己推行的立身之本,“人在心不在”式的陪伴,或者对孩子不闻不问都是不妥的。旅行时拍照没有错,分享朋友圈可以延后。生活是品味当时,而不是晒给他人看,一定要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带来的悲剧。活在当下,是需要修炼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