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成功往往与其个性密不可分。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是怎样的个性?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固定答案,毕竟“接地气”如雷军,“有格局”如任正非,“人生导师”如马云,“倔强”如陶华碧…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差异,但是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在一众明星企业家中,苏宁张近东略显特别,由于日常行事低调,我们甚至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来形容他。
低调行事:埋头深耕零售行业
比起很多知名企业家,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活跃的像个网红,蹭热度、抱团、怼人等,样样不落,张近东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非常低调,但是低调的人往往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7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张近东就未来零售发展做了题为《大力推动实体零售向智慧零售转型》的发言,明确提出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自此中国零售行业开启了智慧零售之路。
(图: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
实际上,苏宁在2009年就已经确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路线,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智慧零售,整整领先了业内8年之久。自确立之日起,苏宁在双线融合方面成效卓著。 线上由苏宁易购主站、APP、微信小程序等构成,覆盖SKU高达4000多万,每天成交数以亿计的商品;线下各类型的智慧门店极速落地,形成了“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两小(苏宁小店、零售云店)、多专(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苏宁影城、苏宁极物、苏宁易购汽车超市等)”的智慧零售产品族群。
如今,线上线下融合早已成为行业共识,智慧零售概念也迎来如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佬的认可与跟随,而此时的苏宁,早已成为智慧零售领域里的领军者,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具有线上线下双线运营能力的零售企业。
匠人劲儿:这位企业家的执拗
回顾苏宁29年发展史,张近东这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实则不然,他每一步所遭受质疑与非议并不比谁少。
2010年,试运营后的苏宁易购正式上线,对于主攻线下的苏宁来说,实体零售转战线上并不简单,与纯互联网行业的轻装上阵不同,苏宁的几千家门店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但它没有选择丢盔弃甲,而是负重前行,而这些负担,在新零售面临流量困境的今天,却变成了财富。
对于当初的坚守,苏宁内部将其归结为张近东的决断,那个年代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大多是从线下往线上走,而张近东却提出未来的发展模式是“沃尔玛+亚马逊”模式,即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互联互通的模式。其实在那一段面临内外各项压力与挫折的日子里,张近东在走的也是一条无人开拓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条路,走通了。
2018年,苏宁将目光再次锁定线下,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业态,苏宁小店的布局成为重中之重,然而苏宁小店快速铺设的背后是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引发外界质疑。其实实体门店作为重资产项目,必然面临前期大量投入,需要一定投资周期与回报预期,苏宁小店需要的只是时间。
可以说执拗也好,固执也罢,张近东每每想做某件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像匠人一样心无杂念、专注于打造精品。果不其然,如今的苏宁将人们认为沉重的线下店铺被成功“盘活”,苏宁小店扎根于社区生活圈,围绕本地生活场景,从线上的信息获取,线下的产品体验,再到手机的随时成交,形成了一个无缝而便捷的闭环,以满足社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苏宁小店在全国已超过5000家,覆盖40000多个社区。最后一公里市场被张近东再度激发。例如,在618年中大促前夕,全国苏宁小店率先开启“517吃货节”,数据显示,517当天苏宁小店销售环比418增长366%,单店日销售额最高达到近8万,服务覆盖超过1亿人。
同时,苏宁的物流、帮客、金融等多元化的产业和服务,也通过嫁接苏宁小店实现了全国的布局和落地。张近东在苏宁小店上的那股埋头苦干的“匠人劲儿”,似乎正在磨砺出智慧零售新的拳头产品。
而零售业务之余,这个实体起家的企业家近几年又开始跨界科技,张近东表示:“科技创新是苏宁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而智慧零售本质上就是零售要素的数字化,以及零售运营的智能化。而苏宁也正身体力行地将人工智能运用在零售生态圈,并通过场景互联网,零售大数据反向赋能人工智能技术。
大胆、务实、低调、执拗…张近东身上似乎有着匠人身上那种劲儿,也正是那股“匠人劲儿”塑造了这个丰满而立体的企业家形象,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这股匠人精神,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