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涛
近日,在天平山麓的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师生们为一位校友举行了追思会。这位校友叫周彩根,是木渎中学1980届的毕业生。他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2018年10月20日周彩根因病猝然离世,年仅55岁。
百度搜不出照片,但他却是我国国防某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路人
和绝大部分学者专家、院士科学家相比,周彩根的名字相当陌生,他在专业领域的事迹更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由于他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质,一直以来他都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
通过百度搜索他的名字,能搜到的有一条是发表于2015年8月26日的寥寥几行字的新闻: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3个单位、28名个人记功,其中周彩根被记一等功。还有一篇是周彩根逝世后,《解放军报》在2018年11月30日刊登的怀念文章《周彩根的最后11天》,文中这样描述周彩根的杰出成就:“他是我国航天某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领路人、首席科学家,为我军在这一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荣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他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7项。2018年,他获得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除此其他文章很少,甚至找不到他的一张照片。
农家少年贫困家境中 刻苦学习,考取重点中学
周彩根出生在苏州吴县斜塘镇(现属苏州工业园区管辖)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家境十分困难。他的母亲邱水英告诉记者,那时,他们全家就靠她和丈夫种田糊口,到了晚上,周彩根的父亲还要下河捕鱼捉蟹,卖掉后补贴家用。邱水英说,那个时候家里就两间茅草屋,除了两张藤椅就是一张需要靠垫砖头才能保持平衡的竹榻。因为家里的弟妹年幼,少年周彩根每天都得步行20分钟,穿过一座颤颤巍巍的老桥去邻村的外婆家借住。
从5岁起,作为家里长子的周彩根开始了边务农、边上学的生活。每天放学,他先回到自己家,除了照看弟妹,还要烧火做饭打猪草。吃过晚饭,再赶回外婆家,点上一盏油灯,开始看书做作业。这样的生活风雨无阻。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周彩根小学、初中期间成绩始终很优秀,1978年,15岁的他考上了当时的重点中学吴县木渎中学,成了那个年代村里少有的高中生。
高中同学对周彩根的一致印象:谦虚、低调、朴素、勤奋刻苦
在周彩根高中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不善言辞但是品学兼优、勤奋刻苦的好学生。
包建培是周彩根的同班同学。在他的印象里,中学时代的周彩根长得人高马大,一看就知道是农村来的孩子,他身体强壮,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踢足球时,人称“铁后卫”,后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野牛”。周彩根是一个俭朴、吃苦耐劳的人。“在上学的时候,彩根读书就十分刻苦,经常忘记吃饭。”包建培觉得,就是这种吃苦耐劳的性格,才使得周彩根在他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包建培说:“上学的时候,他常穿一套有点破旧的解放军六五式军服。他总笑着说,他喜欢穿军装。其实我们晓得,他家很困难,没有多余的钱买新衣服。”学生生涯难免单调,周彩根的一些同学晚上常翻墙溜到木渎街上去看电影、吃夜宵。可每次同学喊他一起去,他总是拒绝,一个人拿着书本去上自习课。
周彩根的另一位高中同学王建中回忆起他说,周彩根为人谦虚、低调、朴素、勤奋。高中时代,他总是寝室里第一个起床背英语单词的人,教室后面摆了几本数理化难题集,周彩根在课余时间一直翻看,和几个同学探讨解题过程,晚上回寝室再讲解给其他几个理科不好的同学听,辅导他们功课。“每天晚上,周彩根是寝室里最后一个休息的人,他总是点一盏煤油灯温习到深夜。”
毕业以后,大家各奔东西,老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我们知道他担任了重要职务,从事科研工作,不方便联系。可他每次回苏州,都要和我们大伙聚一聚,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口乡音,没有架子,根本不像一位高级干部。”几位同学说。
未来的科技人才因贫寒险些与大学失之交臂
周彩根高中时代的英语老师翟慧告诉记者,就是这样一位后来在国防科研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人才,当年高考险些与军校擦肩而过。
1980年,周彩根和同学们面临高考,弟妹已经长大,也要念书学习,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当时周彩根找到翟慧老师商量,想报考中专,这样可以早点参加工作,为家里赚钱。“我和丈夫都是彩根的任课老师,当时听了这话,我们都觉得像周彩根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能就这么去读中专,这样对这个孩子非常残酷,也是对人才的浪费。”
于是,翟慧告诉周彩根,他的各科成绩都相当好,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如果就这样去读中专,不觉得可惜吗?“为了前途,你得去上大学!”周彩根默默地点了点头。在翟慧的指点下,周彩根最终在师范院校和军校之间选择了报考军校,这不仅是因为他本来就向往军旅生活,更是因为上军校既不用让家里为他花钱买衣服和学习用具,还能给家里补贴工分。
那年暑假过后,周彩根打起背包去学校报到,这一走,就是37年。等到翟慧再次见到周彩根,已经是2017年的木渎中学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上了,那一次,周彩根紧紧拥抱了翟慧,感谢老师当年对他的教导和指点。
唯一“高光时刻”是被习主席记一等功
大学毕业以后,周彩根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北京,从此就很少回苏州了。邱水英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家都不清楚周彩根毕业后在做什么,在相聚时,总想听听他讲述生活工作的情况,结果他只简单地回答说,他是搞“科技”的,随即转移了话题。以后家人也不再问了,因为军人必须严守机密。
周彩根的父亲周白男是一名河道保洁员,母亲邱水英是一名环卫工,两位老人一直工作到了70多岁。斜塘老宅动迁后,老夫妻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45平方米的房子,弟弟、妹妹家里的条件也不是很好。周彩根一家三口每次从北京回家探亲,都和父母挤在这套房子里。邱水英说,大儿子自从到北京工作,每隔几年才回苏州一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来,匆匆忙忙走。
周彩根父母家里的陈设很简单,还放着几张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桌椅,只有一台平板彩电和电冰箱看上去比较新。邱水英说:“还有一个席梦思床垫是他买给他爸爸睡的,除了这些,这个家里基本上没有他的痕迹。我和老伴还干得动,不想让他多操心我们的事。他是为国效命的科技专家,国比家大,我们不能拖他的后腿。”这些年,尽管生活艰辛,但老夫妻俩从没到社区讲过一句牢骚话,诉过一次苦。
2015年8月26日傍晚,邱水英接到了周彩根的电话,他兴奋地说:“晚上7点中央台的《新闻联播》里会有我的镜头,爸爸妈妈还有全家人一定记得看。”那一天,新闻里播出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3个单位、28名个人记功的新闻,其中就有周彩根,他被记一等功。“儿子忙了这么多年是为国家作了贡献,他受到了习主席的嘉奖!那一刻,我们一家都感到无上光荣!”
新闻链接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木渎中学种下一棵“彩根树”
去年10月20日,周彩根突然逝世,周白男和邱水英夫妻是被周彩根单位同事“骗”到北京去的。
“儿子到北京工作了30多年,我和老伴一共就去过几趟。可这一次突然喊我们去,我当时就有种不祥的感觉。”到了医院,看见儿子高大的身躯已经在白被单覆盖下,老夫妻俩犹如晴天霹雳,悲痛万分。邱水英说:“平时他总在电话里叮嘱我和他爸爸要注意身体,可是他却病倒了,走在我们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痛断肝肠啊!”周白男现在依旧沉浸在失去长子的痛苦之中,时常对着周彩根的遗像发呆。周彩根的弟弟周菊根当时因为车祸受伤,正在卧床休养,没能去北京参加告别仪式,去见哥哥的最后一面,周菊根为此抱憾终身。“以前他每次回来,我都会去车站机场接他,哥哥说,自家兄弟坐在一起,放心。今年清明节去给他扫墓时,我坐在他墓碑的旁边,让我想起了俄罗斯无名烈士墓铭刻的一段话:‘你的名字没人知道,你的功绩永世留存’,这不就是哥哥的一生吗!”
翟慧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周彩根逝世的消息时,久久不敢相信昔日那个与她谈笑风生的好学生就这么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就是周彩根一生的写照,他就是这么一个为了国防科技贡献了一生的无名英雄!”
包建培说:“我们几个先是不敢相信,然后是一阵阵悲痛。他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依旧是转发有关我国国防科技的新闻。我们国家国防科技事业的日渐强大,凝结着像周彩根这样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我为有这样一位同学而骄傲,我和我的同学们会永远怀念他。”
如今,在木渎中学的教学楼旁,周彩根的家人和翟慧老师,还有他的同学以及木中师生共同种下了一棵榉树,起名“彩根树”,用以纪念周彩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家乡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曾经作出卓越贡献的无名英雄!“我以后想起我的儿子,就会常来看看这棵树。希望它早点长大,成为一棵栋梁之材!”邱水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