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的护士,是行色匆匆走在病区中的“白大褂+燕尾帽”。但还有一群护士,以院前急救为平台,以电话为武器,以急救车为战场。这份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她们反应要更快、效率要更高。
120调度员:最快8秒钟做出判断
“曾有个女孩心搏骤停,我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呼救的路人进行了20多分钟的CPR(心肺复苏术)抢救,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患者最终康复出院。”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市急救中心调度员、主管护师王妍提起这件成功案例,依然掩不住兴奋:“小姑娘才18岁啊!”
在王妍看来,“快速识别”是120调度员的看家本领。“一般来说,我们通过几个问题询问,30秒内就可以把患者的情况对应到不同的预案,并据此指导求助者在救护车到达前进行自救或互救。”对于情况更加危急的哽噎患者,要求120调度员判断更快更准,“最快8秒内就能做出判断并确定急救方法了。”
医学界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抢救越早,患者得救的希望越大。王妍认为,“120调度员除了高效派车,还要帮助患者尽早‘抢’到这黄金4分钟。”
跟车护士:“确实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
中超女足等赛事保障、新冠疫苗接种保障、大型演出保障……后疫情时代,苏州的公共文体活动很热闹,但鲜有人知的是,这背后离不开院前急救团队极大的默默付出。
“4月23日,24小时值班。早8:30,开始新冠疫苗接种保障工作。晚上22:00—24日早7:00,共出车15次,涉及醉酒、心脑血管急救等。”记者在急救车护士、主管护师罗春花的工作表上看到。
“病人一上车,我们仿佛也给自己打了一针兴奋剂,精神高度紧张起来。有时候,我们车还没进医院,下一个调度单已经发来了。”出生于1987年的罗春花告诉记者,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她和同事们都有睡眠不好的“职业病”。“有时候在交接间隙小憩,铃一响,心脏猛地一紧。有时候太累反而睡不着,要吃点辅助睡眠的药,强迫自己入睡。”
这样的高压负荷下,罗春花却从未打算改行。工作太忙,总是错过女儿幼儿园的活动。“我妈妈在救病人。”女儿没有生气,总是很骄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妈妈在忙什么。“很有成就感。”罗春花说,一方面来自孩子、家人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职业使命:“这是我所学的专业,也是市民最需要我的地方。”
院前急救:更专业、更普及是根本方向
据了解,院前急救包括两个主要系统:救护车到达前,120调度员派车同时,通过电话远程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救或互救;救护车到达后,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和急救车上对患者进行急救。
“根据我们的大数据分析,2011-2021这10年间,苏州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已经提高了5倍。” 苏州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副科长、主管护师潘纯告诉记者。这十年,也是潘纯进入苏州急救中心工作的时间。2020年6月,潘纯获评“苏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抗疫先锋”称号。
成功率提升5倍的原因,潘纯认为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中心2010年在国内首家引进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后,120调度员在高效派车的同时实现了高质量的电话远程指导,弥补了“急救空窗期”;二是高质量的院前救治,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了“病人未到医院,信息已到医院”;三是长时间、大范围的急救知识科普,民众能配合进行院前急救。目前,苏州市急救中心每位调度员日均接急救电话达200个,“院前急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进入急救系统前,潘纯也曾是一位行色匆匆走在病区中的医院护士。但潘纯认为无论是在院内,还是在急救系统,护士们的目的殊途同归:“都是救人”。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 通讯员 张希/文 图片由市急救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