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随着去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苏州迈入了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攻坚作战的过程中,各地“分”出了一项项新经验,但同时旧习惯反弹回潮的现象也偶有所见。
在“条例”施行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苏报融媒联合苏州市生活垃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垃圾分类第一观察”新闻行动,通过暗访等形式,聚焦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投、收、运等各环节中的薄弱点,通过舆论监督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让文明新气象展现在城市每一个角落。
“小区里明明有生活垃圾集中归集房,可每天车辆过来收运的时候,还是要在小区主干道附近露天作业,气味难闻、污水横流,影响生活环境也妨碍了小区车辆通行。而且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的生活垃圾倒在一块儿运走……”说起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工业园区湖畔天城小区的居民吐起了苦水。
据了解,湖畔天城小区日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时间为上午7:00到9:00。昨天(5月19日)上午8:00过,记者跟随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督查人员在该小区生活垃圾“三定一督”清洁屋旁停留观察。居民们陆续提着垃圾袋过来投放,分类督导员一一接过垃圾袋后,快速开袋帮忙投放。
记者看到,督导员在开袋后,将混杂在其中的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熟练地挑拣出来,剩余的便直接扔进“其他垃圾”桶中,对于分类错误的情况,并没有对居民进行提醒告知,也没有做好进一步细分工作。记者还注意到,清洁屋墙面上挂出的“垃圾分类收运公示牌”上,清运四类垃圾的责任单位、监督单位、清运时间等信息也全部空白。
小区“垃圾分类收运公示牌”上,清运四类垃圾的责任单位、监督单位、清运时间等信息空白。
当天日间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结束前,记者和专班人员又来到小区生活垃圾最终的去处——位于小区居民楼4幢附近的一处归集点。一路走过,能够闻到垃圾散发出的明显异味。此时,工作人员正在小区道路上忙着将归集来的生活垃圾装上一辆没有任何分类标识的收运车。
记者注意到,这些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一袋袋垃圾有的来自“其他垃圾”桶,有的来自“可回收物”桶,可结果却被倒进了同一辆垃圾回收车。其中,一些垃圾袋在装车过程中还不断渗出污水,污染了大幅路面。
归集来的生活垃圾被装上一辆没有分类标识的收运车。
“这么多污水流出,很可能是扔垃圾的人没有规范分类,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投了,而督导员也没能好好督导。”住在4幢的姚女士告诉记者,20米开外的一处房屋设有相对封闭、用于每天收运垃圾的归集点,但是每天收运垃圾却总是放在离居民楼更近的小区道路上,异味、噪音给大伙儿生活造成了困扰,混收、混运也影响了大家践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小区里设有生活垃圾归集房,可垃圾却被放在小区道路上露天收运作业,异味、污水影响环境。
随后,记者在小区内走了一圈,看到部分居民楼门口也堆有不少成袋的生活垃圾。在随机采访中,有小区居民表示,根本不知道小区生活垃圾需要定时定点投放。而且,在非生活垃圾投放时段,小区清洁屋的卷帘门虽然关闭,却没有上锁,居民可自行拉起卷帘门投放垃圾。
部分居民楼门口堆有不少成袋的生活垃圾。
按照《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将已分类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的行为是明令禁止的;收运生活垃圾的过程也要避免或者减少噪声扰民和交通拥堵,防止遗撒生活垃圾、滴漏污水;同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车辆等设备的类别、标识、规格,也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识。
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督查人员表示,造成这些问题固然有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投放不规范的因素,而生活垃圾收运车辆没有标识、混收混运生活垃圾、督导员没有尽到督导责任等现象也比较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向苏州工业园区有关主管部门发出整改通知,要求该主管部门落实责任,督促该小区立即按照规定实施整改,把整改任务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全面规范生活垃圾投放、收运中每个环节的行为。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将面临进一步处罚。(苏报融媒记者 肖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