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丹青定格党史一瞬,百年芳华跃然“绣布”之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苏州镇湖的一间绣庄里,绣针“落笔”、绣线“勾墨”,苏绣版《转战陕北》正式封针。“压在我心头6个多月的这件大事,总算尘埃落定。”谈起封针心情,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周丽琴长长舒了一口气。
在周丽琴的绣庄里,记者看到了这幅长1.95米、高2.32米的苏绣版《转战陕北》,群山叠嶂层次分明,一针一线细致入微,既还原了国画原作中的磅礴气势,也展现了苏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惊艳。
七人绣娘团队历时2000多个小时
精绣细制2米高大幅苏绣
“去年,我创作了很多幅表现抗疫精神的苏绣,让我更加意识到了,我手中的这根针可以有更多契合时代精神和主旋律的表达。所以我早早就想好了要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绣制一幅表现党的辉煌历史的苏绣作品。”谈起创作初衷,周丽琴如是说。只不过,一开始在创作蓝本的选择上,周丽琴始终没拿定主意。“我陆陆续续做了许多尝试,但总觉得不是特别满意。直到我在一档介绍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节目中,看到了石鲁先生的著名国画作品《转战陕北》。”周丽琴既震撼于画中展现出来的磅礴气势,更感叹于这段历史中党的运筹帷幄,她最终打定了主意。
国画《转战陕北》是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20世纪40年代转战陕北这一重要事件,画面的主体是被初升的太阳染红的群山,毛主席置身于高山之巅,面前是壮远辽阔的黄土高原。此画画面构思独特,以西北山水之壮阔,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历史情境,展现了“转战陕北”之意义深远。
从今年1月份开始,周丽琴就带着她绣庄里的6名绣娘,开始了历时6个多月的绣制“马拉松”。“之前天比较冷的时候,我们每天七点上工开始绣。入夏之后,每天六点就要开始了。基本上每天都要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绣制。”周丽琴介绍道,与她之前的大多作品不同,这幅绣品面积大,绣法也很复杂,所以工作量很大,要保证在7月1日前完成,团队协作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周丽琴还要调整每个绣娘的绣制部分,确保最终效果如一人绣制般协调。
“绣娘之间是需要相互配合的。绣的时候,因为有三个绣娘是反过来绣的,为了确保山体的走向和颜色的正确,其他人就要帮她们从正面看着绣制情况,及时沟通进行修正。中间也因为这种协作方式返工过几次,好在都比较及时地解决了问题。”周丽琴说。
色调、层次等每处细节都极尽讲究
细微之处见“针线功夫”
“整幅绣品中,有很多细节包括人物的姿态、人物之间的层次,群山的用色和走向、山体之间的衔接和转折等,都是需要我们精细处理的,甚至多次拆线调整,这也是整个绣制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周丽琴介绍道,“比如画中共有四个人物,为了让人物之间的层次分明,我们要通过控制丝线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针线的疏密来实现。”
画面中的山体部分,以人物为线,界限分明地分为色调不同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细节之处各有不同,山体的衔接处有横竖转折,远处的山体则有虚实区别。为更好呈现群山的立体感,就针法如何使用、转折处如何勾勒、着色如何区分等问题,周丽琴和绣娘们几经讨论研究,反复打磨,来来回回修改多次,寻求最优“绣法”,不留一针一线的瑕疵。据介绍,这幅绣品主要使用了苏绣传统绣法,所用针法有平针中的正抢针和反抢针、散套针、施针、铺针、虚实针,以及乱针绣的“破色针法”等。
历时六个多月的绣制,也不是全都一帆风顺。“由于我们绣的时候是平放着,快绣完时,我们竖起来看,发现原本应该有明确颜色区分的山体之间,区分得不够明显,有些融在一起,这是一个影响整幅绣品效果的大问题。”周丽琴说,发现问题时,她非常担心无法按时完成。为此,周丽琴及时请教多位苏绣老师傅,对山体的色调重新做了很大改动,将不同深浅颜色处重新提炼,在和两位绣娘加班加点的赶工下,终于在六月底完成了这幅绣品。
绣品右上方“转战陕北”和左下方“百年辉煌”两个篆刻相互呼应。周丽琴说,“这两个篆刻,是从上海拜托篆刻师傅刁乔其专门雕刻的,既点明主题,也让整个绣品更加完整了。”
“希望为这幅绣品寻一个更有意义的归属”
为致敬抗疫英雄,去年年初,周丽琴耗时19天近300个小时,以著名国画家彭华竞创作的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的肖像为蓝本,绣制而成两位院士的苏绣版肖像。“能亲手赠绣给两位院士,一开始只是我的愿望,没想到竟一一实现了。”说起去年两度赠绣,周丽琴依然难掩激动。
去年5月和7月,在苏州市科协的协调下,周丽琴一行先后赴杭州和广州,将这两幅《为院士造像 献给最美中国人》的苏绣肖像,亲手赠送给了两位院士。“当面向两位院士表达敬意,是我去年最深刻的记忆。”周丽琴说,“将苏绣肖像送到两位院士手上,这也是它们最好最有意义的去处。”
“绣制大型苏绣《转战陕北》,经过了6个多月2000多个小时,这其中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我希望借这幅苏绣,以针线代笔墨,表达一名普通的苏州绣娘的爱党之心。”关于对这幅绣品未来的打算,周丽琴说,“《转战陕北》从西北黄土高原而来,如果有与这幅绣品的主题相关的革命博物馆或有关单位有意收藏,我会非常愿意将这幅绣品赠送出去,让它有一个更有意义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