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党管人才,积蓄发展“第一资源”——
产才融合奏响非凡园区双创旋律
“人到苏州才无忧,创在园区最舒心。”这是无数在苏州工业园区追逐创新创业梦想创客们的心声。
凭借持续做强招才引智“朋友圈”、紧随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靶向引才”,苏州工业园区多年来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圈,吸引越来越多“追梦人”把奋斗的青春书写在创新之城的大地上。截至2020年底,园区大专以上人才总量突破45.6万人,占就业人口比例达51.1%,均列全国经开区第一;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7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团队)”项目300个。
7月11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园区分会场活动将如约而至。在这场年度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双招双引”盛会上,园区将以“会、展、赛、人才交流”为一体的38项活动、与苏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联办联动的诚意,向全球高端人才发出“邀请函”,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事业合伙人”。
当前,园区正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新征程上正不断奋进。营造双创生态、搭建圆梦舞台,园区用产才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聚变,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的“园区示范”。
“产业地图”“人才地图”同步绘制
集成电路工艺复杂,被业内大致分为光刻、刻蚀、沉积“三大”和清洗、氧化、检测、离子注入“四小”工艺环节。其中,芯片晶圆的清洗是一个相对冷门却又贯穿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晶圆清洗设备主要被日本和美国垄断。今年,随着园区企业若名芯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2寸晶圆片清洗设备的投产上市,国内晶圆清洗设备行业格局有望改变。
以晶圆高端单片清洗设备为切入点,若名芯迅速建立起与国际主流基线技术产品完全兼容的集成平台。“我们已经申请6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件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涵盖硅片CMP(化学机械抛光)后清洗工艺、整机方案、核心部件、配套设备的设计方案等。”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涛说。
2019年落户园区,短短两年就凭借先进的技术实现盈利,若名芯发展的迅猛势头,离不开园区围绕产业链搭建人才链、创新链的前瞻性布局。自2007年起,园区就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人才地图”,构筑“一产业领域、一人才规划、一重点工程”的产才融合发展格局。若名芯在园区生根发芽,恰是园区补齐集成电路产业链下的一步棋。
“选择落户园区,既是看中这里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是因为这里产业链上下游完善。”余涛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的一线生产人员无法按时返回。凭借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的优势,公司很快从周边上下游企业共享了工人,保障了生产。
坚持产才融合,引进关键环节的关键人才,园区至今已评选出1954名领军人才,其中25家领军人才企业境内外上市,76家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500多家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批“领头羊”的带领下,园区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逐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一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加速成形。
开放合作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突出开放合作,园区坚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入国际一流高校院所、建设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载体,则是辖区打造科技开放合作“人才枢纽”的关键一步。目前,园区已吸引设立了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33所中外知名院校,集聚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成为国内中科院系统分院分所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放大的人才科创布局。这些高校院所在不同的赛道各领风骚,不断强化园区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
今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智慧医疗技术卓越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正国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Nature》的子刊。该成果为一种基于摩擦式双向传感器的外骨骼传感系统,实现了双向定量监测,极大改善了数据处理的复杂度,满足了人体运动追踪和人机交互控制对于低成本、低功耗的需求。据介绍,该系统未来可为神经肌肉损伤及关节创伤患者提供安全多样的康复运动训练,在企业工业自动化、建模仿真等领域也大有可为。
“引进来”之余,园区尽揽天下英才的脚步积极“走出去”,在更高层次布局全球创新资源。如今,园区已在全球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布局了一批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发掘和支持海外优秀科创项目超400个。
在园区,平台的高度带来了人才的集聚度,也带来了科技创新的广度和厚度。去年6月30日成立,刚满一周岁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目前已在高端材料生长系统、人工智能材料大数据、光谱成像芯片三个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位于园区的另一重大平台——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正以支撑服务100多家单位、形成园区纳米生态闭环效应的绝对实力,展现本地科研实力和平台吸附效应。“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助力争取更多原创性研发成果在园区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最先突破、最优转化。”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制度创新夯实人才集聚支撑力
2021年春节长假后第二天,园区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关于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若干举措》。19条新政,条条直指外国人才引进的“瓶颈”。其中,长三角地区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允许外国高端人才兼职创新创业等举措为全国首创;允许创业期内入驻孵化载体的外国人才办理工作许可等10项举措为全省首创。“这一政策的发布,既帮助园区建立起长三角一体化柔性引才‘朋友圈’,也解决了原来‘想要的人才进不来,进来了待不久’的问题,展现了园区人才政策综合更优的特点。”园区工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借助自贸区“红利”,放宽外国人才在园区就业、创业的条件,是园区引才育才坚持“制度创新、以软制硬”的一次具体尝试。经过多年发展,园区形成由《关于深化实施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人才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加快集聚高端和急需人才的若干意见》组成的“1+1”人才政策体系,并保持三年一更新。更新带来的是制度的创新,更是人才引育堵点难点的各个击破。如针对辖区外籍人才集聚的特点,园区推出全国首个以产业分类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20余名海外人才由此获得了相应职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园区创新开展生物医药企业高级职称专项评审,各级领军人才可直接参评高级职称,去年共评选出正高级人才13人,副高级人才128人。
整合资源、聚合优势,园区一步步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让人才在这里安得了心、扎得下根。创新创业缺钱,就因才制宜推出特色金融服务,“人才贷”“才智贷”等金融产品随之诞生,并设立风险资金池、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创业路上遇困难,就成立高层次和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实现人才办事“一窗受理”、人才政策“一网通查”、人才业务“一网通办”,打造全领域支撑、全要素融合的人才服务生态圈;工作生活有烦恼,则在医疗、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为人才免除后顾之忧……
“面向未来,园区用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更富创造性的活动、更广参与度的主体,进一步夯实人才集聚的支撑力。”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园区将凝聚人才引领最高共识、打造人才集聚最强引擎、凸显人才发展最优生态,继续突破改革创新的堵点,增强人才综合服务的黏性,引育更多高端人才、战略人才、领军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挺起改革创新“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