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地接连散发蔓延,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面对毒性、传播力等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株,公众倍感焦虑。除了把加强疫苗接种作为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大家还十分关注如何全方位地做好防护,阻击德尔塔变异株,更好地“治未病”。
事实上,在我们国家有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瘟疫,而在对抗瘟疫的整部历史中,中医疗法有着突出表现,尤其是中药。
而地处吴越大地的苏州,历史上也涌现了诸多医治温病的大家,其中吴又可的杂气致病,邪伏膜原理论,以及叶天士的温邪致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把对传染病的病理机制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们的治病原则,至今依然是我们临床抗疫最有力的保障之一。
新冠病毒变异不是意外。面对人类免疫计划的推进,病毒必然会应对和进化。德尔塔变异株后面,或许还有贝塔、伽马、西格玛等一系列变异病毒等着我们。在西医眼中,病毒的种类有千千万万,而疫苗只针对一种病毒。而在中医眼中,不管是病毒还是其他的致病物,统统称之为“外邪”。
中医治疗思路会考虑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中医把不同的致病邪气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当然,这六者的排列组合也算在内。病毒代表的是这天地的“六气”,只要六气在,病毒就永远不会消亡。
当下节气的特点是暑热与湿邪胶着,弥漫三焦。而苏州地处东南暑热潮湿之地,是瘟疫、温病的易发之地,疫情防控更为重要。此为外因。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的治病原理是要扶正祛邪,并非“杀死”病毒,而是“排毒”“祛湿”“降火”“袪寒”等,总结为“开门送客”。叶天士的《温热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为我们中医药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路下防治瘟疫、控制瘟疫,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新冠肺炎的暑湿之邪传变迅速,耗气伤阴、极度乏力、食欲不振、舌苔黄厚腻,其实就是湿热。治法就是坚持清暑化湿、宣肺解毒、通腑泄热。此为内因。
因此,如何打断和阻止内外湿相合,就是我们中医药此次防疫抗疫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的主治医师,我也很乐意从中医的视角跟大家分享几点防疫的小建议。
首先,要主动避免和减少外湿的侵袭。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淋雨,汗出湿衣,都要及时擦干皮肤头发,更换干衣,尽量避免汗出入水,久卧湿地,减少湿邪的侵袭。
其次,要尽可能减少内湿的形成。比如减少过度使用空调,尤其出汗后过度使用空调,造成汗出不畅,停而为湿。还要少吃点甜食,吃多了会加重脾胃负担,易造成脾功能受损,产生内湿。另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肝郁乘脾,都可能造成脾功能受损产生内湿。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总之切记一点:少伤害脾胃,多给脾胃祛湿,健脾助运,提高自己的肺卫之气去抵御外邪。
日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点,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及时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新冠肺炎易感人群中医预防方案。方案中,面向不同的人群,无论是“防疫一号方”,还是“防疫二号方”,无不充分体现出“吴门医派”温病理论和防治经验。当然,使用时还须加以辩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也能让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