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三一重机“创智云谷”宛如三个巨大的“L”连成一个柔美的三角形。这是三一集团最大的研发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土石方研发中心,规划设计的“两站八院两中心”可同时容纳5000名研发精英。
谈到昆山开发区,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福地”二字。落户15年来,脚下的这片热土让三一重机上演了一场“数字魔法”:年产值从3.5亿元增长到600亿元,增长170多倍。
三一重机是解析昆山开发区发展密码的最好注脚。从看中土地资源、区位优势,到“迷上”营商环境、“爱上”良好生态,许多企业也和三一重机一样,把最有价值、最顶端的企业资源带到昆山开发区,开启新一轮动力磅礴的转型布局。
前不久,在2020年度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昆山开发区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区,连续14年稳居“亚军”。“作为昆山产业发展的增长极、资源要素的集聚地,昆山开发区将继续加快创新转型,全力打造成为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城融合、现代治理‘五个先行示范区’,持续走在全国经开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最前列。”昆山市委常委、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一平表示。
求解“既大又强”命题——
一道“辩证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在昆山,流传着一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一语道出了昆山开发区在昆山人心目中的分量。
这个曾让“昆山之路”享誉全国的“昆山长子”,以不足昆山八分之一的规划土地面积,创造贡献了昆山一半的GDP和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成为全国第五个跨入2000亿元大关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撑起了昆山经济发展的脊梁。
今年上半年,昆山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约13%;规上工业产值近3000亿元,增幅超20%,增量超500亿元。
从经济体量来看,昆山开发区无疑规模庞大。但在沈一平看来,对标位居前列的国家级经开区,还需要努力实现“既大又强”的目标。其中,重点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首当其冲要做好存量转型这篇文章。
由于“发家”早,昆山开发区内企业数量多、时间长,在厂房设备和生产定位、生产工艺上都逐渐变得陈旧。在土地和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发展就必须要优化存量,提升“亩均效益”,以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效的政务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最终拓宽昆山开发区整体的转型空间。
“从今年上半年企业产值看,60%来自电子信息产业。随着产业技术不断更迭、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变化,特别是疫情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依赖和依靠的关系。”沈一平说,昆山开发区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依托电子信息这一核心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类别高端化,培育光电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端休闲食品三个千亿级的产业,并打造生产型和生活型两大千亿级服务业集群,推动二三产业间衔接优化,实现“1+3+2”产业效应。
这是一道考验决策者能力和智慧的“辩证法”。如果说“存量”就好像“鱼塘现有的鱼”,那么“增量”则好比“做大蓄水的水池”,前者注重对内搞活,后者注重对外扩容。
在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建设工地,脚手架林立。差不多明年同期,这个星巴克在美国之外生产性战略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园将正式启用。这将意味着,今后亚太地区喝的每一杯咖啡都可能来自昆山开发区。
拿出当年“靠一辆自行车跑招商”的精神,昆山开发区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在全省首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全面实现“1330”阳光高效审批,启用昆山首个“一网通办”平台,打造“开心办”服务品牌,加快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群众需求导向转变,让营商环境成为最亮的“名片”。
依托两岸产业合作和金融改革两大试验区,昆山开发区更大力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昆台全方位合作、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获批等重大机遇,相继启动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咖啡等全新产业,先后引进清陶能源、澜起科技、星巴克、黛妃巧克力等一批旗舰型、龙头型产业项目,重点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智能装备贸易中心、电子产品分拨中心、新兴技术转移中心和特色商品展示中心“五大中心”,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探索“既高又新”路径——
“智”变引领质变培育科创示范群
500多个货架、4万多种物料,如果按指令查找需要多长时间?华恒焊接的机器人“默不作声”,在5G信号实时引导下,从找到货物到精准运送到目的地,最快只要1分钟。
华恒是进驻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首批海归项目之一。从创业之初“十来个人、七八杆枪”,到今年预计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创造利润近1亿元,华恒凭借着一支“焊枪”闯出一条从无到有、从优到强、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华恒也是昆山开发区探索以“智”变引领质变的一个缩影。昆山开发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实施人才引育、高企倍增、协同创新计划,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动力、创造新优势,推动经济质量不断提升、效益不断增长、韧劲不断增强。
与传统的依靠政策扶持单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不同,昆山开发区借鉴疫情期间通过“链式服务”推动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的模式,探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链式创新”,打造企业科创示范集群。
在纬创大厅,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各种生产数据。为加速数字转型,在昆山开发区的支持下,这家上下游产业链涉及企业达2000多家的台企专门成立昆山纬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研发、采购、制造、交付等各项业务数字化,开展市场产品智慧定位、利润损益智慧分析,以及数字化绩效管理、品质管理、装备运维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一体式创新升级。
与纬创类似,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昆山开发区创新载体也呈现出“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形成从“苗圃”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科技园区”的“新”生态。
夏驾河由北向南,清水出清莲。沿河区域,20多栋高端写字楼勾勒出夏驾河科创走廊的线条,吸引近20个国际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签约落户。不久前,位于夏驾河科创走廊的“智如意”科创中心启用,构建起“需求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模式,计划未来三年集聚100家技术转移平台,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弹奏“产城融合”新曲——
“三大磁极”打造城市空间拓展标杆
瓦浦河两岸,800年的蓬朗老镇在“叮叮当当”中慢慢焕发新生。两年来,昆山开发区全面梳理蓬朗老镇土地空间、用地潜力、产业布局、配套设施等资源,启动蓬朗老镇改造,结合昆曲咖啡印象街区建设,一个昆山东部生活和产业服务的重要节点、城市重要的产业升级与空间拓展基地渐出形象。
“每天早上上班,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开始涌进来;下班后,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又开始流出去。”沈一平关注到的这一现象让他耿耿于怀:“以前,引进项目,为企业服务好就行。现在,则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城市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因工业而立的开发区不应只有工业,也应有“生活”。昆山开发区围绕“产业、生活、生态”三大磁极,全力推进昆山东部新城规划建设,打造青阳港城市客厅—东部新城—蓬朗老镇空间形态新面貌,搭建城市客厅、科创走廊和印象街区相得益彰的城市格局,着力建设具有新江南特色的生态、人文、科技新城。
以苏州轨道交通S1线、东城大道快速化、朝阳路改造工程建设为契机,昆山开发区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全力打造畅通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并推进“四轴、三廊、多园、串联”的绿地系统建设,高标准布局城市绿地、口袋公园、智能化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和“城市家具”,彰显开发区品质。
产城融合,一直是昆山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之后,又迎来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
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跑出增收创收、强村富民“加速度”的基础之上,昆山开发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一批民生项目建设,补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短板。同时,超前谋划,全面建设社区管理、居民监督服务、信访矛盾联处、综治联动“四大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居民幸福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沈一平表示,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上,昆山开发区将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率先发力、率先领跑,全力打造超一流国家级经开区,一往无前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苏报融媒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文 昆山开发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