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姑苏区道前街南侧的小巷里十分热闹,数十架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一扇破旧的木门,拍摄一位身着大地牌风衣的中年人。只见他推着“二八大杠”,从木门中走出,身后升腾起阵阵浓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这里是乐村4号,破旧的木门背后,曾是诸多年代剧的拍摄地,也是老苏州张林根的家。在这处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张林根用近20年时间,收集了几十件老物件,将家“打扮”成了年代剧的拍摄现场,为众多栏目剧和微电影提供取景现场和服装道具。“自从主演了《张林根征婚记》,我对拍戏就产生了特别的感情,现在能为剧组提供服务,也是我完成自己梦想的一种方式。”张林根说。
缝纫机、花被套、老式皮箱再现上世纪的生活场景
到达乐村4号,需要走过长长的东善长巷,七拐八弯进入不知名的小弄堂后,只需要寻找那扇破旧的木门,即可找到张林根。日前,记者跟随张林根,“穿越”进他的“世界”。从木门进入,左转便是张林根家的入户门,也是一扇红漆斑驳的简易木门。门打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辆岁月痕迹颇重的“二八大杠”,和近10把悬在半空中的老式雨伞,其中还有两把发黄开裂的油纸伞。
张林根告诉记者,这处入户空间是他的储藏室,为了增加储存空间,他特地修了一个仅可容纳一人上下的楼梯,分隔出一小块阁楼,上面也摆满了簸箕、老式婴儿床、婴儿椅等大大小小的老物件。“都是从外面淘来的,这辆绿色的自行车是当年邮递员送信件时骑的,这件制服就是当年邮递员的工作服。”张林根边说边打开堆放在地上的五六个大纸箱,里面全是他收藏的剧服。
再往里走,便是张林根的生活区,三十多平方米大小的空间集客厅与卧室于一体,浓浓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老式的木床上铺着素色床单和红底牡丹花图样的棉被,五斗橱上放着老式台钟,一盏煤油灯布满厚厚的油垢,木窗边挂着一个军用水壶,斑驳的水泥墙上挂着一张1984年的退休证,角落里放着的老式皮箱稍有褪色,踏板缝纫机也罩着花布……张林根介绍,屋里的物件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电扇、冰箱、电视机等电器至今还在使用,除了部分以前家人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他去外面精挑细选淘回来的。
10秒“触镜”激活演艺梦曾参演《萧十一郎》《叶问》
“为了造一个逼真的片场,光靠淘还不够。”张林根说,自己常常根据纪录片中的描述,自制道具。说话间,张林根便拿出了一根自制“警棍”——打磨光滑的半臂长的木棍,用染料涂抹上黑白相间的条纹,在顶端拴上旧的皮带。“这根警棍就适合老上海租界巡捕房警员巡逻的场景。”张林根说,他还自己画了设计图找裁缝做道具服,“民国时期学生穿的校服、老师穿的大褂,我都找裁缝做过,有不少剧组来借用。”张林根说,他喜欢收集老物件、布置年代场景、做道具,都源于他儿时的演艺梦。
张林根从小就热爱表演,对舞台有着强烈的憧憬,常常手舞足蹈地模拟剧情进行表演。遗憾的是,他从学校毕业后,做过缝纫工、电焊工,也开过出租车、大巴车,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表演梦,但他对演戏的热情丝毫未减。2000年,电视剧《萧十一郎》的剧组在天平山取景,一位朋友介绍他在剧中客串一个“山大王”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出镜只有不到10秒钟,但第一次“触电”的张根林觉得自己过足了瘾。自那之后,他开始找各种机会出镜,随着演技提升、阅历丰富,他渐渐从跑龙套“升级”成特约演员,有台词了,也有了与主演对戏的机会。在《欢乐元帅》中,他有幸与古巨基、阿Sa飙戏。在《叶问》中,他还饰演了钱庄老板,有着不少戏份。
2005年左右,苏州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张林根征婚记》,这部剧的主演,就是张林根。“其实我本名叫邢苏平,但这部剧火了之后,大家都叫我张林根。”张林根笑着说,因为《张林根征婚记》这部剧,他第一次被苏州人知晓,从那之后,他便一直使用张林根这个艺名。
几十年如一日热爱表演戏里戏外演绎平凡人生
如今,“小人物”张林根已经58岁了,他现在只是零星客串演出,但大部分时间依然喜欢“泡”在剧组里。“有些微电影剧组,除演员外,一共才四个人,导演、摄像、司机和我。我把群演经纪和外联制片,服装、道具的制作和美术、灯光师等工作都包了。”张林根笑着说,每天和镜头、演员、导演打交道,自己就感觉很年轻。
看着张林根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表演,很多邻居、朋友都感慨不已。“荧屏上的张林根渐渐被人淡忘,但是生活中的张林根还在身边。几十年来,谁家有老物件,首先想到他,让他去挑挑看,留住独特的回忆。”汪建平是张林根几十年的老友,他每个礼拜都要到乐村4号来逛逛。
“和饰演的角色一样,张林根身上有着明显的小人物特征,长相普通、家世普通,但乐观、努力,为了梦想,一直默默坚持,这也是他演戏时受到很多人喜爱的原因。”蒋文龙是苏州交响乐团的摄影师,跟踪拍摄张林根四个多月,他告诉记者,张林根的家是片场,他每天生活在这里,似乎就是生活在戏里。戏里戏外,他总是来回穿梭,“跟拍小半年时间,张林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豁达与乐观,仿佛在戏里演绎的人生,也是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