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节即将到来,在姑苏区虎丘街道新庄社区的活动室,王光圻为新庄新村的住户们倾情演唱了一首自己谱曲的《水调歌头》,婉转悠扬的歌声打动了不少在场的观众。
今年78岁的王光圻退休前从事化工装备行业,是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退休后,王光圻却毅然“弃理从文”,爱上了为经典的古诗词谱曲,9年谱了700多首。这两年,他还自己写诗,自己谱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让人们可以像古人一样把诗词唱出来,还原诗词原本的魅力。”王光圻说。
王光圻和他的老伴住在新庄新村的一间二居室里,不大的客厅里摆了一张工作台,上面堆满了王光圻谱曲时要参考的书籍。在一旁,还有两大本厚厚的手稿,记载了他9年来谱写的700多首曲子。“其实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谱过一些古诗词,对作曲全是靠自学,我一直都有一种想用音乐表现古诗词的冲动。”王光圻说,他从小就喜欢将诗词唱出来,但是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他之前谱的曲子从来没有完整记录下来,更没有把作曲当成事业,他一直从事着与谱曲毫不相干的化工装备工作。
直到2012年,这位被工程师身份耽误的“吟游诗人”才完全投身到为古诗词谱曲的工作中。开始时,王光圻对古诗词文字的读法、音调以及工尺谱相关的等都不了解,他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著名的词乐乐谱资料集《碎金词谱》,复印下了上面所有558首诗,并将上面的古代工尺谱“翻译”成易懂的简谱。“工尺谱是用文字来表示音调的,简谱是用数字来表示,而五线谱则是用音符表示,这三者的相互转化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王光圻说,要想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就能唱古诗词,最好是用简谱版本,而想让这些曲子汇集成册,长久流传下去,必须要用通用的五线谱。
在经过9年如一日的打磨后,王光圻非常想把这种“冷门”的歌曲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前两年,他参加过几次歌唱比赛,但因为在唱古诗词时,为配合曲调,有些词句的音调要改变,观众无法及时理解,所以效果不佳。于是,王光圻想到了用书籍的形式将歌曲完整地记录下来。
去年,他联合国家一级作曲家、有着“高原音乐人”之称的罗成,整理自己的手稿,出版了简谱版和五线谱版《碎金词谱(今译)》。今年年初,王光圻还编纂了《中国古诗词歌集》,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歌集里的151首诗词没有工尺谱版本,都是他自己从零开始谱曲。目前,《碎金词谱(今译)》即将批量印刷,之后将被送往各大高校,供学生们借阅。
“除了供高校参考使用外,我更想让更多中小学校的学生们能会唱古诗词。”王光圻说,青少年平时接触古诗词的机会最多,而且也有较强的想象力,能在有限的诗歌中感悟到更多不一样的情感。而且,王光圻谱曲时发现,大部分歌曲在对曲调上很局限,谱的音域大多适合大人唱,很少有适合青少年的。在谱到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王光圻觉得对古诗词文化的发扬还是要靠青少年这一代,所以他打算在以后谱曲的工作的中多关注适合青少年的诗歌。“小孩的音域和大人不同,小孩子唱出来是童子气,得让孩子们喜欢,并在校园里传唱,也就发扬了传统文化。”(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 李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