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林立、花木成簇,黄河故道边绿草如茵。从云龙湖向北望去,竞相绽放的荷花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相互辉映。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这是徐州给来客的第一印象。
“十年里,徐州大变样。” 党的十八大代表、徐州市水务局下水道四班第四任班长陈秋燕,党的十九大代表、第五任班长马静不约而同感慨道。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地平线下,这些城市地下“动脉”的守护者,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十年里这座城市的变迁。
下水道疏通“鸟枪换炮”
走进徐州市排水管网养护管理处,摆满荣誉标牌的办公室引人瞩目。自1970年组建至今,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数十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徐州下水道四班,被徐州市民亲切地称为“地平线下的太阳”。截至目前,在没有增员的前提下,四班承担了徐州主城区110条主次干道、780公里排水管网、4万多座窨井的清挖、疏浚、维护管理及24所泵站的监管和防汛工作。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投入城市治理,陈秋燕见证了工作设备的“鸟枪换炮”,她至今仍记得刚工作时,深夜用三轮车载着200多斤的下水道疏通工具,横跨半个城区的辛苦。“这些年我们有了皮卡、客货车等现代化运输工具,先进的高压清洗车、疏通车、抓泥车都成了我们的好帮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对此,马静更是深有体会。1979年,马静的母亲关永淑成为下水道四班的第二任班长,只有八九岁的马静常去母亲工作的工地玩耍。“当时,大家多是跪着、爬着下沟下井,管子里除了石子、瓦片、碎玻璃,基本上都是泥,虫子有几十种,大虫子、小虫子爬得到处都是。”在马静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的腿总是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不单是苦脏累,下水道中的沼气、毒气也让人胸闷、头晕。过去下井的同事身上往往系一条绳,地面上的人牵着绳、时不时呼唤着,得到回应才能心安。“现在,我们不仅有高压疏通车、管道潜望镜,还配备了毒气检测仪,工作安全度大大提升。”
小小井盖见证城市更新
6月1日起,徐州进入了汛期,四班也正式进入战备状态。尽管已经退离一线,但每年这个时候,陈秋燕和马静的心都是悬着的。“四班有条铁规:‘夜间下雨,早上4点半之前必须到岗’。”退休前,为及时了解汛期天气状况,陈秋燕的闹钟往往从3点钟就开始响起,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路面会不会有积水”。
徐州建城早,地下排水管网复杂。特别是老城区,直径不足1米的管网占了一大半。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不少大沟及管网内的水泥、砂浆凝块等垃圾增多,造成排水管网严重堵塞。一到大雨天,就容易形成城市内涝。顶着瓢泼大雨,站在半人深的积水里疏通下水道,是每个老四班人抹不掉的回忆。
十年来,徐州不断尝试排水设施的升级改造。“这几年,我们新建道路全是雨污分流的,老旧管网也在不断改造,管径加大、排水能力增强,积水点越来越少,积水时间越来越短。”陈秋燕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还用高科技对原有管沟进行“定期体检”——管道检测机器人配备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对离地面9米的雨水顶管内部进行窥探,能在漆黑管道内实时采集和传输管道画面。
除了保障下水道畅通之外,四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巡查下水井盖。“我们巡查发现窨井盖破损时,要量好尺寸,通知单位工作人员来更换。”陈秋燕介绍,市政窨井盖中有的直径61.5厘米,有的73厘米,为准确报告尺寸,一把尺子、一个小本成了四班人职业生涯的必备工具。“现在井盖材质都换成结实耐用的球墨铸铁,大货车走多少趟都行。同时安装了锁扣和防坠网,就算是市民不小心坠落也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在马静看来,小小井盖之变,是徐州城市更新的缩影。
百年煤城蝶变江南水乡
工作之余,长跑是马静最大的爱好。她常常会跑上5公里,一开始是在市民中心的体育场,这两年云龙湖边的健身步道变成她最常去的地方。“景色太好了,特别是春秋天,只要你跑起来,徐徐的风伴着云龙湖的水汽往脸上扑,神清气爽。”在马静眼里,十年来徐州越来越“斑斓”:“春夏交接时候最美,柳树抽出的芽嫩绿,云龙湖绿水迢迢,把远处的天空映得更加湛蓝。”
徐州曾是著名的“煤城”。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成功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百年煤城蝶变江南水乡。2017年,徐州在江苏率先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这让作为水务人的陈秋燕十分自豪:“十几年前,徐州的天经常是黑黢黢的,一下雨运煤车经过城区时带来的煤灰就都冲到了下水道里。这几年,地越来越绿、天越来越蓝,下雨后进入下水道的淤泥都少了。”
对于党的二十大,陈秋燕和马静都非常期待。“希望二十大报告能更关注城市基础设施。”与下水道打了半辈子交道,地下管网始终是两人最关心的事。“希望未来继续加大力度对地下管网进行整改,听说有的大城市下水道里能开车、能划船,希望徐州也能有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