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顾星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代表热议话题。本期《党代表热议》邀请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代表,就如何更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开探讨。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是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扬州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张宝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扬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江河交汇优势,推动江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致力赓续传承历史文化,深入开展运河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活态传承与科学利用,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组建发展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成功举办15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于今年上升为国家级论坛。致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一体推进长江大保护、运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带),首倡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力打造南水北调清水通道,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致力促进江河惠民利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70%以上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注重发挥运河和长江在生态、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幸福江河;致力构建完善展示体系,高品质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成功发布并持续打造扬州“运河十二景”,迅速谋划推进长江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得到持续完善。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有着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如何以书法涵养文化自信?
孙晓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自强,为我们标定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航标。中华五千年文明展现的是民族精神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气韵之中,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我们应该将个人的书法追求和新时代的人民需求相呼应,让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相结合,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以书法涵养文化自信,让书法更加深入人心,是我们当代书法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创作更多雅俗共赏、正大气象的作品,还要更加广泛地传播书法之美,让更多的中国人拿起毛笔书写书法,传递中国精神,成为时代风尚。
在新征程上,江苏正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从文化高原向文化高峰攀越,各文艺门类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呈现出大踏步向前迈进的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以书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记者:做好运河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扬州在打造三湾风景区核心展示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张宝娟: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时提出的“让古运河重生”要求为指引,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标识性、可读性的运河文化新地标。
紧扣保护优先,厚植生态底蕴。启动实施运河三湾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绿色生态长廊和城市“绿肺”功能充分显现,进一步营造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围绕传承要素,铸就运河地标。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运河文化融入景观设计,通过艺术开发推动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示范。
聚焦利用创新,打造文旅精品。高品质打造运河非遗文化街区,常态化组织开展运河文化市集交流及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不断丰富运河文化主题旅游体验度。同时,加快推进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三湾片区大运塔以西板块建设,努力争创5A级景区。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问对此有何思考?
孙晓云:我们以毛笔为载体书写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如今,我们又经历了从毛笔、硬笔到数码输入的历史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为书法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学习机会,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拿起毛笔,书写和体会中国书法的特有魅力,让书法真正融入时代、为人民服务,让人们充分在书法中感受到文化自信自强。
进入新时代,江苏书法工作者始终步伐坚定、脚踏实地。2020年,江苏书法工作者踊跃参加“致敬援鄂白衣勇士”书画赠送活动,今年的“墨韵新时代——喜迎党的二十大江苏书法大展”上,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优秀作品踊跃呈现。在中国书协各项大型展览活动中,江苏书法家都显示出深厚的实力功底、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书法传承创新的一大关键条件是人才。江苏一直把繁荣文艺事业、培养文艺人才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文学艺术界实施了“名师带徒”计划、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承接有序、薪火传递,优秀青年书法人才不断涌现,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及全国各项书法大展中,江苏书法家的获奖率始终名列前茅。
记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扬州如何努力做好江河交汇“大文章”,让新时代的大运河、长江更加“流光溢彩”?
张宝娟:作为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聚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唱响新时代运河号子和长江之歌。
坚持规划引领,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机衔接起来,系统布局、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进一步规范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和传统利用等功能区建设。坚持系统保护,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修复、生态环境治理,切实保持大运河和长江文化的传承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努力筑牢江河生态屏障,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江河。坚持活态传承,充分发挥运河和长江的文化、生态、经济等综合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融入、当代化表达。充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的重要平台作用,持续办好国际运河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江河文化题材精品文艺创作,向世界讲好扬州和江苏的运河故事、长江故事。坚持文旅融合,推出一批运河和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瓜洲、湾头、邵伯、十二圩等一批特色小镇,充分发掘“七河八岛”导淮入江、治水保城、南水北调的独特底蕴,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化旅游品牌,让扬州古城精致之美与大江大河壮阔之美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