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静
近日,一个父母让8岁孩子休学一周专打游戏的视频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反向教育反向式育儿的话题备受全国家长的关注。家长通过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来达到让孩子缴械投降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靠谱吗?对此,苏城家长展开热议。
用魔法打败魔法
家长反向教育上热搜
近日,武汉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就连上课也满脑子是游戏,严重影响学习。尽管班主任几次找他谈话教育,但都无济于事。家长不让他打游戏,但他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满脑子都在复盘游戏。家长在与班主任商量后,决定来个将计就计,主动要求让孩子休学打游戏。随后,家长利用捧杀的方式,先让孩子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玩游戏成为人生赢家,并为其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的游戏,3餐定时吃,过时则不候,并且每日要制定KPI,中午、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同时再邀请高级玩家对其进行降维打击,通过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达到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目的。这名学生的父母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用魔法打败魔法的经历,能让孩子体验到打游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按照计划执行几天后,孩子接连多次崩溃。
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针对微博热搜中武汉家长的做法,不少苏州家长深有感触。新苏州人赵先生的儿子读小学五年级,由于孩子不喜欢读书,放学后时常抱怨上学太累、写作业太苦。今年暑假,在与全家人商量后,赵先生专门请假将孩子送回了老家,让孩子每天不用学习,只需要定时跟着老人学做农活。一开始,孩子觉得非常新鲜,但是坚持了十几天后,孩子觉得每天在田里干活又热又累,央求赵先生把他带回家。赵先生趁机开始和孩子谈条件,要求他每天放学后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孩子欣然答应。虽然这次经历并没有使得孩子出现跨越式的改变,但从老家回来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不少,确实比以前进步了。赵先生说。
是试错还是不负责
苏城家长褒贬不一
家长用正话反说的方式,通过激将法,让孩子用自己的行为选择教育自己,此举不失为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一年级学生欣辰的家长黄先生说,他也多次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屡试不爽。两个多月前,欣辰刚上一年级时,早晨起床总是磨磨蹭蹭的,洗漱不慌不忙,吃饭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时间概念。黄先生和爱人为此每天早晨都会和孩子发脾气,但也无济于事。后来,他们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迟到过三四次后,孩子吃饭现在比以前快多了。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年级学生欢欢的妈妈张女士也认为受挫教育比说教更有用。她介绍说,孩子刚上小学时,每晚从不自己整理书包,总是依赖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张女士决定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但是孩子总是漫不经心的,认为这是家长的活。张女士于是告诉孩子,书包是否整理好,和家长无关,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已经整理好了,那就这样上学吧。他第二天就忘了带语文书和数学书,第三天又忘了带文具盒,一个多星期后,被老师和同学说过好几次的他,终于受不了了,晚上睡前总会对照着课程表,反复整理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张女士说。
家长还是要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反向教育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童童的家长庄先生说,他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经常看到家长因为情绪失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错误思路做事,最终导致孩子受到伤害。比如孩子冬天不喜欢穿厚厚的棉衣,一定要穿漂亮的裙子出门,家长索性让孩子穿上裙子,最终导致孩子生病;孩子过马路时喜欢跑来跑去,家长索性松开孩子的手,结果导致孩子被电动车撞伤。让孩子试错也要遵循安全这条底线,如果不计后果让孩子长教训,就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庄先生说。
极端教育方式弊大于利
养成教育需要家长付出
近期火上热搜的反向式育儿其实与戒除网瘾的厌恶疗法的性质是一样的。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二者都是通过将被教育对象喜欢的事物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对象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但是熊丙奇认为,该方法并不具备普适性,能否起到长久的效果也应该打个问号。与此同时,家长通过先给予孩子充分肯定,再进行降维打击的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熊丙奇表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属于养成教育,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想让孩子戒掉网瘾,适度游戏,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上网,在上网的过程中约束孩子,并与孩子共同制定相应的上网规则,使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参与制定的上网规则,并自觉地遵从这一规则。与之相反,如果家长通过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让孩子戒除网瘾,取得的效果往往都是短暂的,或是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
此外,熊丙奇表示,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至关重要,生活中父母应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的交谈、教育、行为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