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纠纷,就到矛调中心。”这是《法治日报》记者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采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青山因武钢而生、因武钢而兴。近年来,该区整合现有各类投诉服务和矛盾化解平台,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管理、一窗式办理、一条龙处理”。
这栋长江边的小楼,成为回应老工业区群众诉求的服务站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调解优先
调解是青山区矛调中心化解纠纷的“前置条件”。
今年10月20日,61岁的劳务派遣人员万某毛在青山区某工地上意外死亡。死者家属要求260万元赔偿,未得企业认可,24日上午到青山区矛调中心信访。
“按照‘调解优先、应调尽调、难调也调’原则,我们迅速将这起信访事项导入调解程序。”青山区矛调中心副主任曾黎黎说。
如何让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坐上调解桌?“我们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回归理性。”青山区矛调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朱爱莲说。
当朱爱莲对死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时,青山区矛调中心迅速研判,制定接访方案,组织入驻该中心的职工维权、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等窗口工作人员成立调解专班。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首先由我们听取死者家属诉求,并告知他们依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青山区矛调中心职工维权窗口负责人向永兴说。
10月24日下午,再次来到青山区矛调中心时,死者家属主动降低了赔偿诉求。参与调解的矛调中心法援律师姚荣朝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对应的不同工亡赔偿标准——指引他们在法治轨道上争取最大利益。
“部分死者家属提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我们就安排诉前调解中心工作人员明确告知类似案例判决结果,为群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青山区矛调中心人民调解员吴险峰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0月25日下午,死者家属与涉事企业就赔偿、补偿达成一致,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2021年5月,青山区被选定为矛调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区,由区信访部门主导建设。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该中心已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调解、和解、行政裁决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途径帮助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青山区信访局局长余奇伟说,信访群众现在只需到一处、进一门,就可按照个人意愿享受各种便捷、高效的纠纷化解服务。
诉讼断后
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愿意接受调解。
今年1月,王女士举办婚礼。为接待外地来汉亲友,她在青山区一酒店预订了25间双人房并支付了定金。
但客人入住当天,酒店只提供10间双人房,且没依约定提供热水及早餐。王女士以酒店构成欺诈和违约为由到青山区信访局“讨个说法”。
“我们中心调解人员反复做工作,但王女士坚持要求酒店‘退一赔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无法和酒店达成一致。”曾黎黎说。
走上青山区矛调中心二楼,右手边人民调解室、行政调解室、诉前调解室一字排开,过道对面则是区法院派驻的审判庭。
对王女士这种无法通过调解达成一致的矛盾纠纷,青山区矛调中心迅速将其导入司法程序,交由区人民法院派驻中心的速裁庭作出判决,定分止争。
“我们对该酒店合同违约原因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发现酒店主观上不存在欺诈故意,且客观上已作出努力履约的行为。”速裁庭法官助理刘莉文介绍,他们根据酒店履行合同义务的瑕疵程度,酌情判决该酒店退还40%的服务费。
王女士“出了口气”,酒店避免了更大损失,这一判决得到双方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山区矛调中心,纠纷导入司法程序后仍坚持“调解优先”,由诉前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力促和解结案。
今年以来,青山区矛调中心诉前调解窗口受理调解事项1395件、实现诉前和解733件,速裁庭审结案件286件。
信访兜底
“当事人不接受调解、也不服司法判决时,我们就发挥信访兜底作用。”余奇伟说。
现年75岁的罗老汉因历史原因,未享受武汉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体弱多病的他多次到青山区信访局上访,要求恢复全民职工身份,享受退休职工待遇。
青山区矛调中心组织多次调解均未成功,随后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也不支持罗老汉诉求。该案件被列入信访积案,由青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清梅牵头化解。
青山区信访局及包案责任单位工作人员深入罗老汉家中,进行释法明理和政策宣传,成功引导其回归理性、依法表达诉求。该局还协调有关部门依法为罗老汉补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其面临的最大现实困难。
“我们信访工作就是要为民解难,像罗老汉这样生活确有困难的,一定要帮扶救助到位。”余奇伟说。
在青山区矛调中心,区委政法委设立涉法涉诉接访室、区信访局设有综合接访室,对不服司法判决事项进行接处,打造“调解在前、诉讼断后、信访兜底”的闭环。
据悉,涉法涉诉窗口运用司法救助方式今年已促使15件涉法涉诉事项的当事人息诉罢访。(记者 刘欢 刘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