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至图⑧依次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史一棋(左),海外版记者彭训文(左二),国际部记者周輖(右),地方部记者门杰伟,评论部记者孟繁哲(右一)、内参部记者李维俊(右二),经济社会部记者葛孟超(右),体育部记者王亮(左),海外版记者杨俊峰(左一)、新媒体中心记者李思尧(右一)在河北滦平县驻村蹲点调研活动中深入采访。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河北省滦平县、河南省虞城县是人民日报社定点帮扶县。今年,本报编辑记者分批前往滦平、虞城开展驻村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3月20日至4月3日,本报首批10名青年采编人员赴滦平县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驻村实践锻炼。他们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一个个小山村的蝶变中,见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巨变;从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真知灼见。
“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怎样全面推进“五个振兴”?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咋突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咋兜牢?如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驻村归来话振兴,10名青年编辑记者向我们分享他们的驻村见闻、思考体会。
葛孟超、门杰伟(驻付营子镇头道河村)
周輖、史一棋(驻巴克什营镇古城川村)
孟繁哲、李维俊(驻火斗山镇孙营村)
彭训文、王亮(驻虎什哈镇北山根村)
杨俊峰、李思尧(驻张百湾镇周台子村)
“五个振兴”如何全面推进?
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强调精准、因地制宜
李思尧:“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让产业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一村一品’要做优做强!”……我在周台子村驻村期间,县领导来给镇村干部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我全程旁听。县领导讲得细致,镇村干部发言积极,讨论热烈。2019年5月,滦平县脱贫摘帽。近年来,县里在周台子村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定期面向镇村干部、种植大户、普通村民等宣讲政策,开展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培训等,致力于建强组织和人才队伍。
村党委书记范振喜带领我们参观了周台子村的农业生态产业园。过去,这里只种蔬菜,品类单一;现在,园子里种了小番茄、樱桃、奶油草莓等,四季果蔬不间断。土地利用率高了,种植效益好了,村里还趁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传播滦河农耕文化。“这得益于党组织引领、干部抓落实、专家出技术,以组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生态、文化振兴。”范振喜向我们感慨,“‘五个振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史一棋:“协同推进成效大!”这是我驻村半月的深切体会。这几年,古城川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理私搭乱建,村干部、党员带头从自家拆起,引得村民叫好,纷纷响应。过去拥挤的村道小巷,如今种上了多种花草。在村党委带动下,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公司,挖掘剪窗花、织草编等当地民俗文化,利用村民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如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孟繁哲:我驻的孙营村是个美丽的村庄,红瓦白墙的建筑清清爽爽,硬化后的村道宽阔整洁,满目初绽的新绿令人赏心悦目。听村民们说,村子几年前可不是这样,环境脏乱差。镇、村几番调研后明确思路:乡村振兴既要协同推进,也要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孙营村的突破口就放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如今,小山村变美,村里又有新规划:依托自身和周边乡村特有的丹霞地貌景观及生态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王亮:我驻的村子叫北山根村,“山根”就是山脚,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儿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跟随村党总支书记郭瑞民爬村里的后山,山上植被茂密,好几段山路被枝叶遮挡,猫着腰才能过去。郭瑞民告诉我们:“以前,不少村民上山砍柴,破坏了植被,山上光秃秃的。后来,我们植树造林、呵护生态,荒山绿了,环境美了,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这两年,村里因地制宜,以生态振兴为突破口,探索推进乡村旅游,带来生态效益。”
葛孟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也是头道河村重要的“发展密码”。作为镇政府驻地,头道河村临近京承高速公路,两条国道在村内交会,交通位置优越。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村集体在靠近村口的地方建了2000多平方米商铺,村民承租,经营饭店、药店、理发店、超市等。村民陈明颖和丈夫租下一间60多平方米的门店,凭着烧制地道农家菜的手艺,每月收入5000多元。
“重中之重”咋突破?
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周輖:南面潮河,北依群山,东临京承高速公路偏桥出口,西望雄伟的金山岭长城,这便是我所驻的古城川村。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当地着力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挖掘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苏纪萍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村里一家民宿当厨师,每月能挣4000多元。
苏纪萍说,在古城川村生活了半辈子,从没想到村子能像现在这样美。的确,眼前的古城川村,村道宽阔平坦,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党委书记苏继文说,过去村里私搭乱建多,人居环境差,辜负了这片好山水。后来下决心开展环境整治,才有了如今的村庄蝶变。
门杰伟:春日的头道河村生机勃勃,漫山遍野都是绿,前些年栽下的果树已在春风中探出花苞。在村里,我不时看到一些村民上山栽种果树。“我们这儿山多地少,单靠种庄稼收入微薄。前些年,村里请来专家勘察,说我们村昼夜温差大,土壤偏酸性,适宜种植苹果等水果。”村民姜海新一边种树一边对我说,“果真是这样,我所在的合作社种了400多亩果树,每年产出的果子供不应求。”
如今,头道河村已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果树村,种植苹果等果树3万多株,通过果园务工等带动2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我对村党支部副书记袁立生的话印象深刻,“推动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地域特点,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
杨俊峰:周台子村的“土特产”文章做得不错,村里产的大米远近闻名。由于“两山夹一沟”的地形特点,滦河从村口流过,村子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多年来村干部带领村民建设种植基地,发展适合当地生长的长粒香米。村里成立了专门的农业公司,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减施农药化肥等科学管理,控品质、育品牌。“我们村种出的长粒香米细长又饱满,色泽透亮,淀粉含量高。”村党委书记范振喜说,每年新米出来,很快就销售一空,行情好的时候,1斤能卖10元呢。
王亮:北山根村附近有一家加工制作红薯干的农业企业。走进这家企业,我看到从本地收来的红薯被运往车间,经过清洗、烘烤等工序后变成好吃的红薯干。北山根村村民王艳南在企业里务工,每月能挣约4000元。王艳南告诉我,现在还没到红薯的收获季节,眼下加工的红薯是去年收上来的,被企业保鲜储存在恒温冷库里了,“原先每斤红薯卖一块多钱,加工以后能卖到八九块钱。”
发展农产品加工,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这是村里这几年谋划最多的事儿。“我们这里光照足、降雨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玉米、红薯很甜。”最近,村党总支书记郭瑞民正忙着和北京的一家企业洽谈合作。他和我们谈及未来,“我们还将引入更多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孟繁哲:在孙营村,一棵桑树,衍生出多种用途。我们驻村期间,经常看到一些村民在为桑树修枝剪杈。他们说,到了5月,漫山的桑树将结满桑葚,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承德一家公司在村里打造“养生谷”,种植了300多亩桑树。项目负责人邢士海给我们展示他们开发的桑叶茶、桑叶粉、桑葚干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依托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我们还将在开发养生产品的基础上推进农旅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
“底线任务”咋兜牢?
做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衔接好各项帮扶政策,聚力强产业、扩就业,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李维俊:我在孙营村驻村走访时,听说了一件事。村民李文(化名)一家,脱贫没多久,就遇到了坎儿:2019年底,他刚参加工作的儿子查出患了肾癌,需要大笔医疗费医治。好在有大病报销政策,帮他们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村里还将李文纳入返贫风险重点监测人员,帮他申请到村卫生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
村党支部书记王斌介绍,按县里要求,各村护林防火员、网格管理员、卫生管理员、河道清洁员等岗位,优先聘用返贫风险重点监测人员,同时建立就业帮扶机制,为他们外出务工牵线搭桥,提供帮助。驻村期间,我走访了多名返贫风险重点监测人员,他们均能享受到一项以上的就业帮扶,驻村干部还定期上门,跟踪监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王斌的体会是,“要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门杰伟:驻村期间,我也走访了多家脱贫户,发现疾病、灾祸等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头道河村脱贫户邢莲花来说,她的丈夫多年前因车祸去世,她本人患有风湿病等疾病,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后来,邢莲花在多方帮扶下脱了贫,但各项帮扶政策并未立马取消:发展养殖业有免息小额贷款等产业帮扶政策,孩子上学有“两免一补”等政策,村里还为她提供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村干部也会时常上门,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况。“按要求,村里对脱贫户实施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村党支部副书记袁立生介绍,“我们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把各项帮扶措施衔接、落实到位。”
史一棋:这段时间,古城川村村民折灵霞家饭店的生意明显好了,平均每月能赚4000多元。她告诉我,这得益于乡村旅游带动,更得益于政策的有力帮扶。原先,包括折灵霞家在内的多家脱贫户经营的饭店生意都不大景气,巴克什营镇政府的驻村干部上门调研,帮着出主意:饭店装修还需提升,菜品设计要多体现地方特色。
作为村子的结对帮扶单位,河北滦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巴克什营支行经过综合研判,为折灵霞等20多户经营农家乐的店主提供低息小额信贷,帮助他们装修店面、改进菜品。村干部也持续跟踪,帮着解决经营难题,想方设法推介当地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村党委书记苏继文向我们说起他的新打算:“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我们将统筹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多想办法、出实招。”
杨俊峰: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周台子村的办法是:在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方面聚焦聚力。
在周台子村一家草莓生产基地,村民邢金霞告诉我,她把土地流转给基地拿租金,又在这里务工挣工资,“干一份活领双份钱”;在家门口一家农业公司上班,村民付延伶身兼两职,既负责田园综合体的日常管理,又担任导游,负责园区讲解,每月收入2000元;在村里的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李镇介绍,为提升村民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他们现已举办各类培训23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服务员、保洁员、厨师等岗位培训及农技服务培训是重要内容。村党委书记范振喜说,目前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工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转变,村民收入持续增加。
彭训文:说一千道一万,脱贫群众还得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过去,北山根村村民徐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家里收入来源少,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不易,那时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初,他在村干部鼓励下试养了4头牛犊,村里为他申请到小额贷款和相关产业帮扶政策,帮助他扩大规模。现在,他养的牛达到20头,年纯收入约10万元。
村党总支书记郭瑞民介绍,当地党委政府注重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实行发展类补贴,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以养牛为例,如果干得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还能继续享受小额贷款政策,授信额度也会有所提升。”
驻村期间,我走访了10多家脱贫户,他们在政策激励下发展种植养殖、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产业,有干劲儿更有心气儿,说得最多的就是,“脱贫政策兜了底,致富还要靠自己。”
增收渠道咋拓宽?
发展富民产业,挖掘增收潜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惠农富农政策,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
李思尧:别看周台子村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是个富裕村,过去也曾是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特困村。村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在村里看到,一个面积100多亩的樱桃种植园区,吸纳了20多名村民务工,听说农忙时达到50多人。
除了樱桃树,村里还有玉兰菜加工厂、草莓采摘园、蔬菜智能温室大棚……村民讲,家门口就业活不重,钱不少,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驻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关键是靠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
葛孟超:对头道河村不少种植户来说,一棵棵果树,就是他们的“摇钱树”。作为村里一家猕猴桃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宋文峰经营的30亩猕猴桃果园去年进入盛果期,收成约2万斤,赚了约40万元。宋文峰说,“我按照农技人员指导的技术标准操作,向科学经营、管理要效益。”而村口的那一间间商铺,则是许多村民的“聚宝盆”,不少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就业机会。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请教头道河村党支部书记姜武,他的实践感悟是:“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多元增收潜力。”
周輖:就这个问题,我们也请教了古城川村党委书记苏继文,他的招法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村民更多享受到产业增值收益。”
驻村期间,我们了解到,这些年,古城川村村集体牵头成立旅游公司,利用村民闲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村民唐艳英把家里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旅游公司,每月都能获得稳定的租金,经营上则由公司统一谋划。在古城川村,像唐艳英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他们有的在民宿当管家,有的在后厨帮工,还有的自己经营民宿,不再出远门打工了。据苏继文介绍,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古城川村直接带动全村300多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李维俊: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各村都在结合实际,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孙营村的脱贫户王敏而言,他特别感激党的好政策:“农技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我们发展种植养殖业。去年,我还领到了种粮补贴和养殖补贴。”现在他种了7亩多地,养了80只羊。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忙得有奔头,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他搞养殖加上其他务工收入等,一共挣了7万多元。
村党支部书记王斌介绍,按照相关产业帮扶政策,去年孙营村累计发放种粮、养殖等补贴14.9万余元,惠及村民340多人。王斌说:“带动农民增收,需要持续落实好各项惠农富农政策。”
彭训文:北山根村发展养殖业,有一块集中的场地,村民称作“养殖小区”。驻村期间我到这里探访,只见红砖垒成的一排排牛羊舍,水、电等配套一应俱全,村里共有10多名养殖户在这里养殖牛羊。
养殖户张立国告诉我,这片养殖小区原是一片闲置的荒地,镇里出资修建了牛羊舍,供他们免费使用。“过去,我们都是在自家房前屋后搞养殖。现在,有了这片集中养殖地,村里的人居环境改善了,也方便我们扩大养殖规模。”看得出,张立国对镇里的这项举措挺满意。
不只是养殖小区,村里原先闲置的荒山,种上了松树、柏树,提升了乡村“颜值”;废弃的坑洼地经过填平整修,建成了休闲广场……农民增收渠道咋拓展?村党总支书记郭瑞民说出村两委的新思路,“让‘沉睡’的资产变成致富活水,激活农村各类资源和要素。”
本版摄影:周輖王亮苏瑞兵马树丛王强蒙璐超彭训文杨俊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