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江苏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芦苇丛生,首批苍鹭在这里安营扎寨,它们时而驻足湖畔,时而展翅飞翔,为这片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赤山湖,是秦淮河水系上游的重要湖泊之一,自古以来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然而在上世纪末,由于大规模围垦养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面严重萎缩,生态环境受损。为拯救这一宝贵的湿地资源,2010年赤山湖启动了退渔还湖、退渔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开启了湿地重生之路。
“退渔还湖、退渔还湿,是真正让赤山湖重生的关键。”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巡查监测员周宜祥回忆道。自修复工程启动以来,原有的鱼塘和部分农田被彻底改造,湿地面积得以恢复。通过大规模地形重塑,水系得到了合理疏导,原本破碎的湿地系统逐步恢复为一体化的生态格局。
在修复过程中,赤山湖湿地植被重建成为一大亮点。赤山湖管委会科普宣教部部长巫词介绍,湿地修复工程分为五大植被恢复区域,包括驳岸植被恢复、水生植物种植、生态岛屿重建等。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迅速恢复,不仅提升了湖区的景观效果,也为湿地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鸟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
“经过这么多年综合治理和科学开发,如今赤山湖已经恢复了重要的生活生态屏障功能,总面积达到了13平方公里,其中89%是湿地覆盖区域。”周宜祥说,每年秋冬季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北方飞抵赤山湖,度过漫长的冬季。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和青头潜鸭。
此次赤山湖迎来苍鹭的归来,正是湿地保护成效的生动写照。苍鹭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能够吸引它们长期栖息,充分表明了赤山湖湿地的生态价值已达到较高水准。与十年前相比,赤山湖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增加了130种,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数已超过2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赤山湖湿地公园也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生态宣教工作。2018年以来,公园先后获评“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公园与周边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合作,定期举办观鸟活动、自然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生态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自然爱好者前来参与。通过这些活动,湿地保护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生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湿地生态,赤山湖配备了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空气、土壤等生态要素。鸟类观测站点每日上传观测数据,形成年度报告,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公园还加强了巡护力量,部署无人机、监控设备,全天候防范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
从昔日的鱼塘到如今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赤山湖不仅恢复了昔日的生态功能,还成为了集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示范湿地公园。“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为更多的动植物提供栖息之地,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旅游体验。”巫词说。
赤山湖,这片曾经受创的湿地,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记者 陶立波 通讯员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