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遥感+AI+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补贴精细化、农技服务精准化、农情调度实时化——
一朵“作物云”加速农民“慧”种田
眼下,相城区的水稻即将全面完成收割。秋收期间,相城区阳澄湖镇的种田大户夏柱华虽然忙碌,却比以前更从容,“水稻成熟后,我如果不及时收割,当地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根据平台监测提醒我及时收割,如果农机不够或者烘干设施缺乏,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协调,现在种田越来越智慧了。”
夏柱华口中的智能平台,便是相城区农业农村部门创新打造的“作物云”管理平台,通过采用“遥感+AI+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现农业补贴精细化、农技服务精准化和农情调度实时化,该平台项目已入选全国2023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目前,这一智能管理平台已在相城区、苏州高新区全区应用,并逐步推广至昆山、张家港等地。
一朵“作物云”,是苏州数字化改革推出的“小巧灵”应用,为现代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农民正从会种田向“慧”种田加速转变。
“1234”功能特色管理新模式
今年56岁的夏柱华来自安徽巢湖,和几个伙伴在相城区阳澄湖镇一带承包了4000多亩农田,“现在,种田的智能化管理近在咫尺。”夏柱华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们请的工人一个人管理500至600亩农田,使用作物云App,只要对着麦田或稻田拍一张照,上传到‘作物云’平台,小麦或水稻补贴的申报核实就能顺利完成,还能轻松实现对作物长势情况的智能分析,不用再去一块田一块田地看了,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
夏柱华他们正在触摸的数字化变革,就是要打破当前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中的难点堵点。
相城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陆明敏介绍,种植业补贴责任重、农技服务难度高、农情调度工作量大,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管理中常碰到的问题,“像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农业补贴核查等,往往需要农户与基层农服人员靠着‘铁脚板’到现场进行逐一查看,费时又费力”。
如何破题?
2023年以来,相城区围绕“农户方便、基层减负、服务高效”的目标,在农业补贴核查、农技服务、农情调度等方面创新开发了“作物云”管理平台,通过“遥感+AI”技术和精细化农情分析算法,评估作物长势,掌握大面积农作物生长情况,可以实现农情信息全方位、全过程的获取,公开透明,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各项农业补贴核查。
那么,“作物云”又是如何让农户更方便、监测更精准、服务更高效?
“简单地说,‘作物云’打造了‘1234’功能特色管理新模式。”相城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孔呈介绍。“1”即“1部手机”,农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专用App,就可实现信息上报、面积核定和服务获取;“2”即“2张照片”,指农户仅需从不同角度在自己种植的田块拍2张照片上传、在线确认,系统自动生成查验报告;“3”即“3类信息”,指通过农户上传的照片,结合卫星影像,AI智能处理,系统可获取地块种植农户、作物类别和实时长势情况等“人、地、物”三类信息;“4”即“4个适时”,指平台可提供四个方面的适时指导服务,包括适期播栽、适情管理、适熟估产、适时收获,精准服务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个“精”字实现又准又快
秋收季节,相城全区的水稻成熟情况、收割进度,只要打开“作物云”平台,便可一览无余。地图上的不同色块,标注出水稻的成熟度,以及是否已经完成收割。箭头再往下点,农田基本信息便会显现,包括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种植作物、亩数、经营户等。
平台开发方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罗明介绍,“作物云”管理平台念好了一个“精”字诀。
一方面,精准识别作物种类和精准核查面积。例如种植户尤某,在申报农业补贴时,拍了一张照片,乍一看真像水稻,但是在遥感及AI的分析下,实际是茭白和杂草,因此核减了2.59亩补贴面积,最后农户本人也表示接受。
夏柱华也向记者讲述了“误拍现形”的故事。村里让他把农田边的一些荒地种上黄豆,结果在拍照上传时,把黄豆一起拍进去了,“作物云”识别认为作物不对发出提醒,夏柱华进行了重拍。
“作物云”实现了农业补贴精细化。对包括不规则田块、零星小面积田块在内的农田实施精准核查,核查类别已覆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麦良种补贴、水稻生态补偿、稻谷补贴、油菜轮作补贴等涉农补贴。核查周期从原先的1个月缩短至1周,核查准确度接近100%,通过“全程无接触”式核查,大大减轻农户和基层工作量,并实现核查效率、核查精度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精确掌握苗情长势。“作物云”基于视觉分析和作物光谱分析技术,结合AI分析就能识别出作物的叶绿素、株高等农学指标,分析拍照点位的作物长势情况,再利用精细化农作物遥感监测算法,掌握大面积农作物长势情况。这两种算法协同分析,就能综合判定作物的长势。
“作物云”实现了农技服务的精准化和农情调度的实时化。通过掌握每一个生产主体的生产全过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为每一位农户量身定制生产指导和建议;通过掌握每一个生产主体的产量,助力适度规模经营决策;通过建立作物播栽、成熟预测、收割进度管理等的有机联系,将农情调度从“上报和掌握”为主变为真正的“决策和调度”。
相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邓金花介绍,2023年,相城区首次实现面向189个生产主体的个性化水稻栽培指导,为农户提供气象信息、栽培指导、病虫草防治等指导服务。同时,实现水稻从播种到收割的全周期生长过程监测,包括作物长势监测、产量分析、收获进度以及灾情调度。
功能上新让数据更好服务生产
如今,“遥感+AI+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相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作物云”管理平台的应用,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一张图”“水稻农情一张图”等系列农情一张图,实现了粮油作物的全周期农情监测和精准监管。
罗明介绍,“遥感+AI+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是指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应用业务化、软件支撑服务化的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分析—服务应用新模式。今年以来,“作物云”管理平台不断进行功能的强化与上新。
比如,强化技术指导到位率,指导意见“分发到户”。在农技指导方面,开发新增“消息推送”功能,根据遥感分析结果,由农技专家结合AI进行分析,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为每一个农户量身定制生产指导和调优栽培建议,实现农户的差异性指导。强化补贴发放便捷性,补贴发放“一键直达”。与财政部门的“一卡通”系统对接,将“作物云”的数据直接应用于补贴发放,打通补贴的申报—核查—发放环节。当前,已在相城区2024年的稻谷补贴中直接应用,实现了“一键发放”,极大加速了补贴资金发放的进程。
罗明说,在强化大模型技术赋能方面,他们正在研发“农技指导专家”与“农情调度管家”两大智能体,实现在“作物云”平台内信息的智能交互,仅用口语化的形式就可以完成信息交互,实现农情信息的掌握。
同时,将强化农业保险保障性,承保理赔“一键服务”。正在探索“作物云”在精准承保、风险减量和理赔方面的数据服务应用,将提供遥感验标功能和理赔举证功能,实现种植清单、遥感验标查验报告单、倒伏受灾查验单的“一键生成”。
“这些创新和探索,目的只有一个,让技术落地,让数据为生产服务。”陆明敏说。
基层创新,如何推广至更广范围?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下一步,将围绕一地创新、全域通用,扩大“作物云”平台应用的场景和范围,实现农技服务和农业补贴发放的“一键直达”。(记者 陆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