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帮同病相怜者重获谋生技能
潘建清(右)指导邱文强缝纫
本报记者林琳
斜塘街道联丰社区一楼公建房,是园区心莲心助老助残服务中心的手工工场。肢体二级残疾的邱文强或许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能有朝一日走出家门,学习一技之长。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要感谢领路人潘建清。潘建清本身肢体残疾,却发起成立了园区心莲心助老助残服务中心,帮助残疾人谋求就业技能。
从拄拐勉强行走
到单脚踩缝纫机
缝制抹布,在常人看来,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对于脑瘫导致的肢体二级残疾的邱文强来说,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位28岁的小伙,单脚踩着缝纫机,手头上推送的抹布,飞针走线间牢牢装订出一条条直线。相比于手工缝制羊绒大衣,这算是小巫见大巫。双手并不灵活的他,半年多时间里,学会了穿针引线,纯手工缝制羊绒衫的门襟。在师傅潘建清看来,这非常了不起。
由于肢体障碍,自打15岁辍学后,邱文强便终日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几年前,亲戚曾给邱文强提供了一份到服装厂工作的机会,可惜面对标准版缝纫机,他一筹莫展,3个月时间,什么也没做成,遭到了亲戚的婉言辞退。那次碰壁后,他更加封闭自己。在了解到邱文强的困难需求后,去年7月,潘建清拄着拐杖走上3楼,敲响了小邱家的大门。小邱的父母担心同样的离职情况重演,会再次使小邱的身心受挫。在潘建清的再三保证下,终于赢得了小邱父母的同意,小邱又一次走出家门,走上了工作岗位。重获新生的邱文强喜出望外,他立誓要让人刮目相看。从此,他每晚练习半小时深蹲、爬楼,锻炼腿部力量,直到现在能灵活使用特制的缝纫机。
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
引导他们自力更生
在工场10个“学徒”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19岁的朱越并不能像平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在工场2个多月,朱越的奶奶总是陪在左右。比起其他小伙伴,朱越的缝纫技术显得生疏,但她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穿线、纳布头,缝制直线开始。“我孙女这两个月进步太多了,我真高兴。”说到动情处,老人家湿润了眼眶。她说,朱越读完培智学校后,歇在家里
闷闷不乐。而现在,孙女每天兴高采烈的,
家里人看到了她的改变,放心多了。
在加工工场,处处见证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8岁的陆宁,肢体和智力残疾,还带有斜视。上身不能坐直,跛着的双脚,不能点地,而在潘建清坚持不懈的训练下,他学会了穿线、缝纫,现在能独自踩着特制的缝纫机,一天做二三十块抹布。
因为感同身受,潘建清更明白,自立自强对残疾人的意义。工场吸纳的10个残疾人,80%是肢体和智力双残疾。要让这些原本饭菜都靠父母端到手上的年轻人,靠自己自食其力,谈何容易。潘建清告诉记者,除政府提供场地之外,其余投入都由他自己来扛。现成买的缝纫机,并不适合残疾人使用,他就自己动手改了脚踏板等零部件,机器出现故障,他又充当起维修工。为了尽早创收,只要有对口生意,潘建清一个电话,就冲出去揽活儿。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摸索,潘建清根据每个残疾人的特点,为他们安排工种。除了做缝纫的,还有学习理发的。他看准了社区服务这个市场,将学成的残疾人陆续派驻在社区建起的“爱心驿站”,实行爱心理发、爱心缝补、更换拉链等便民服务。
身残志坚学缝纫、开面店
遇到困难从不低头
拄着拐杖,上下楼梯,健步如飞,如果不是那条扭曲的左腿出卖了他,记者很难将残疾与潘建清划上等号。今年51岁的潘建清,出生7个月时,被发现不会站立,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确诊是小儿麻痹症,肢体二级残疾。求医问诊,一看就是三四年,劳命又伤财,看不到希望的家人,随即决定放弃折腾,送9岁的潘建清去上学。自立自强已在这小小的身体里埋下了种子,小小年纪的他,忍着剧痛,在家拼命练习,从撑着小凳子爬行,到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行走,终于他能独自上下学,直到小学四年级,家门口的学校搬迁,这才不得不辍学。
15岁时,潘建清跟随师傅学习裁缝,2年后,出师在家做起缝纫加工,街坊四邻中小有名气。15年的从业经历为他积累起财富,脑筋活络的他转行开了7年面店,随后又经营了3年饭店。别看腿脚不利索,他会游泳、能爬山,从二轮车到四轮车,都能驾驭。“其实起初我的左右腿都废了,经过锻炼,右腿恢复了40%。”潘建清说,能有今天的“成绩”,源自于他从来没把自己区别对待,他不想依靠任何人。
去年5月,潘建清发起筹备苏州工业园区心莲心助老助残服务中心,并于7月注册公益组织。他向周围的亲友、邻里、社区询问法定工作年龄段内的残疾人信息,亲自登门劝说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就业。他说,目前斜塘户籍人口中,有2000名残疾人,他的目标是以点带面,从斜塘开始,最终带动整个园区境内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上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