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老苏州素有“龙剃头”的传统习俗以示来年鸿运当头。在山塘街837号,84岁的夏友良又迎来了一年中忙碌的一个上午,共理发12人其中6个孩子,及至中午12点前将最后一个孩子的头剃干净,他才坐下来喝上一口热茶。
夏友良理发店开在山塘街面上虽然仅一扇小门甚至没有店名、店招,但是他“夏友良”的名字就是一块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虎丘山塘一带的老人们到现在只要头发一长就自然会到他的店来,而有些老年人没事也会上他店里来坐坐聊聊山海经。而让回头客们最为称道的是他理发用的每一块理发毛巾都上蒸笼热蒸出的,而到夏天则用纺绸方巾,白色的方巾上不能沾上一根头发。
每年的二月二到来前夕,就有新生婴儿的家庭早早过来请他这一天上门为孩子剃头。因为预约给孩子剃头的多,而特别是满月的婴儿又需要在中午12点之前完成,老夏往往就会根据他们的居住地方排好了队由远而近一个个上门,他说:“最多的一年一个早上理了11个新生儿的头!”而现在这两年虽然因为虎丘周边地区征收,也还是每年要为五六个孩子剃头。
3岁丧父,14岁学理发,老夏从至今正好从事这门老手艺七十载。当时,他母亲在他们原山塘街西山庙桥旁的老家开了一家理发店,就是在自家的理发店里,他一半是看,一半是跟店的老师傅学习修面和剃头,对于学艺他的感受是:“只要成心想学,就不会觉得难!”为提高自己的手艺,他当时还带上理发工具走乡下,走村串户到附近乡村去挑着担子去剃头,当时有钱的给一点钱,没钱的就给几个鸡蛋,一手好功夫就是靠一双脚板走出来的。
新社会后,他们家的理发店公私合营,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老夏先后在南门、石路、钱万里桥等理发店工作过,足迹遍布半个姑苏城,不过他工作时间最长的是虎丘理发店前后长达37年,期间还长期担任虎丘理发店负责人。也正是在这家位于山塘街百年老店正源馆对面的理发店,因他待人热情手艺不凡赢得了无数老山塘人的称赞。至1993年国营的虎丘理发店歇业关门后,老夏在山塘街837号开出自己的理发店后,这批顾客都成了他的回头客。今年82岁的沈文元虽然现在住到了虎阜花园,每次理发还是会宁愿多走刻把钟到老夏理发店来,他记得第一次找老夏理发是60年前,理好发一摸口头才发现没带钱,在他过意不去时,老夏笑笑说:“你先走好了,下次再来理发记得给也行!”
在老夏的理发店里,母亲留下的老式理发椅是店中之宝,这把理发椅由“上海新生公司”制造,至今已逾百年,锃亮的黄铜镶漆黑人造革皮后背椅、厚实的不锈钢踏脚板等仍看得出这把理发椅制作工艺的精湛。这些年,除了老夏手艺的口碑,更有这把老式的理发椅,把众多慕名游玩山塘的北京、佳木斯等地游客甚至外国友人,吸引进得店来摸一摸这把百年前的老式理发椅,坐一坐上面,再请老夏这个老把式理次发,在这把舒适的的躺椅里感受老山塘的旧时岁月,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回。
无论是男式还是女式各种发型老夏都较擅长,不过随着年纪增大,他现在以剃男式头为主,其中又最擅长剃和尚头即现在的孟非式的光头。他的剃头方法的先顺剃再倒剃,这样剃出的光头光滑又锃亮,摸不到一根发茬,剃完之后用再棉花划过头皮,没有一丝棉花被勾住,才算剃得干净。
从业理发70年,最让老夏感慨的是有的顾客出生时是他上门为他们剃满月头,等到人活一辈子过逝,又上门替他们理上最后一次发,干干净净送他们上路。两年前有个老伙伴过逝,生前喜剃光头,加上头发硬,在最后一次为他理发时,老夏在老人家人帮忙下整整剃了一个小时,等到剃好老夏累得全身是汗。能坚持这么多年,老夏说:“也要感谢老伙伴的信任,让我一做再做,不过自己的打算是再做两年就彻底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