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要在“精准帮困”上有更好的实效,就要对帮困内容进行精准规划,对帮困对象进行调研摸排,充分考虑帮扶措施的实效。
近日,苏善·益心医意”大型公益救助项目“正式启动。令人称道的是,该项目将为200名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伸出援手,组织沪宁苏三地名医为他们手术治疗,并承担医保报销外全部的医疗费用,让他们走出因为贫困而耽误治疗的困境。
扶贫要讲精准。同样,提升公益的社会价值,应更多重视“精准帮困”。此次公益活动,经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指导,邀请三地名医参与救治,重点帮扶的是经济困难的患病家庭,这样的慈善活动看重“点对点”的帮助,它所起到的实效更为具体实在,解决的是受困家庭的实际困难。
目前,针对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社会公益组织确实能发挥比较理想的作用。像多年前,我市有的地方为更好救治白血病孩子,专门成立了爱心帮困基金。这种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参与的公益项目,客观上就能非常有效地解决极少数患者家庭的困难。这种“精准帮困”,解决的是“极少数”人的困难,彰显的是公益大爱的感召力。
不能否认,如今有些公益活动也存在着“重面轻点”的现象。如一些志愿者活动,过于看重某个活动在多大群体里能产生影响,而对亟须得到帮助的“少数人”却关注不够,这也就容易造成发力不足和效果不实的结果。因此,公益活动要在“精准帮困”上有更好的实效,就要对帮困内容进行精准规划,对帮困对象进行调研摸排,充分考虑帮扶措施的实效。同时,要在机制创新上拿出新方式,通过有效途径,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助解决“精准帮困”上需要的各类资源。
赠人玖瑰,手留余香。做好“精准帮困”,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意义。在这当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公益事业的作用,也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调研和规划的内容。社会需要帮扶的困难的重点人群在哪里?帮困”如何能“扶到点子上?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改善公益活动质量中,寻找新的办法,提升新的实效。此次为200名贫困手术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就是值得借鉴的做法,也期待类似的公益活动案例能越来越多。
□苏报评论员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