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丝绸博物馆首次与台湾的博物馆合作
清代“月字号”织锦珍品在苏亮相
12
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王晨向市民介绍黑缎地渔樵耕读条幅锦的独特之处。
苏报讯(记者 姜锋 实习生 傅菊茹)昨天上午,“瑞庆祯祥——清代织锦珍品特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现代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台北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共展出清代织锦珍品52件。据悉,这是苏州丝绸博物馆首次与台湾的博物馆合作,也是台湾收藏的清代丝织品文物第一次在苏展览。
织锦代表着中国传统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这批清代织锦珍品,在20世纪初期由河南博物馆收藏,并按照当时的文物分类编为“月字号”。抗战爆发后,“月字号”织锦随同其他文物辗转于汉口、重庆等地,于1949年转运至台湾,1956年为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去年年底,这批文物中的52件织锦珍品返回“故乡”,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衣锦荣归”特展,后转赴丝绸之都——苏州,并于昨天亮相。台北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黄璧珍告诉记者,早在三年前,他们就与丝博取得联系,“双方研究、探讨这批织锦珍品的工艺、来源等,一直没有间断。”
本次展览有“祥灵献瑞”“花语绮祥”“奇宝勋华”三个主题,展品分为清代蜀锦、云锦、织金锦和绒类织物,其中不乏多件“江南三织造”——江南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的上乘之作。匹料款识俨然,规制分明,堪称清代织锦工艺典范。图案题材有龙凤纹、珍禽纹、花蝶纹、吉祥纹和几何纹,风格绮丽,蕴含了传统吉祥寓意,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审美情结。
“这批织锦珍品无论是技艺还是构图,皆属上乘之作,很多纹饰至今罕见,表现手法、技艺应用上都很有特点,应该是宫廷织造。”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王晨说。“这件黑缎地渔樵耕读条幅锦,属于织金锦,它的图案、色彩都不同一般,织造的时候要用到5把织梭。”王晨告诉记者,织金锦图案一般以几何图案为主,而这件条幅锦却是渔樵耕读图。图案中旭日东升、有凤朝仪、渔樵耕读,四方环绕多组双龙戏珠,自然风尚表现生动,这种题材在刺绣、缂丝上比较多见,但在织金锦上很少见到。
此外,王晨表示,还有多件展品突破了以往对织锦的认识。“比如这件紫地鹤寿榴福三连图纹织金妆花缎,它运用的妆花技艺很不一样。
以往我们见到的云锦采用妆花技艺的块面比较大,以显示富丽,而这件只在花心、火球、龙眼等处做了点缀性使用。”王晨说,这在以往所见实物或公开发表的书籍中几乎没有。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