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
“3·15”,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日子,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通俗一点也被称之为打假日。有意思的是,在今年“3·15”当天,广东纪委发布消息称,该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许佩华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这名厅级干部、女法官最终跌倒在退休前的最后一个“3·15”里,让人唏嘘不已。事实上,纪检部门选择“3·15”这个时间节点并非首次,据悉,中央纪委已连续三年在“3·15”期间“打虎”,共有5名省部级及以上干部落马。这个点上,有点轧闹猛的味道,但是这种时机节点选择的巧妙值得称道,而且意味深长——反腐何尝不也是在打击“假货”——违纪违法官员。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如何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在织密制度之网、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要不断营造不敢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氛围,这就需要不断释放制度的刚性和党纪法规的红线,警示教育这个手段不容或缺。对于那些违纪违法官员,不禁要查要咎,还要通过他们的人生起伏和违规违纪的代价来警醒更多的人。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要让每起反腐事例成为可视、甚至是具有舆论话题效应的案例和教材。在条件和精力有限需要分轻重缓急的情况下,这里面就有如何传递信息的技巧:重点选择哪些人物?趁着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如何讲述这些人的故事?“3·15”来了,也来挤一挤官员队伍中的“假”;春暖花开,万物萌动,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讲一讲隐性公款违规旅游的顶风作案;传统佳节之际,晒一晒人情往来幌子背后“伸手必被抓”的必然结果,如此等等,相信这些人和事,让人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