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模式”的成功实践
饲料加工厂。
【编者的话】
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今天起,本报在市委农工办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聚力强村、聚焦富民’——太报全媒体记者乡村行”活动。
本报记者将走进全市在合作农场发展、品牌农业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发展、美丽村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12个示范村。太仓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江海潮”等本报新媒体也将全方位、多视角进行报道。
□本报记者 李 华/文 姚建平/图
高标准农田里,郁郁葱葱的麦苗长势喜人,成片的油菜花美不胜收;设施大棚里,桃花、梨花竞相怒放;生态米厂中,在现代化设备的轰鸣声中,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富硒大米”刚下流水线,就被真空包装、冷藏入库;生态饲料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将一包包青贮的秸秆切碎后,加入豆渣、砻糠等“营养元素”,加工成牛羊的青贮饲料……
早春四月,走进城厢镇东林村,记者见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活力迸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场景。
全程机械化
14个农民种地2200亩
>>>
昨天一上班,东林村委会副主任徐坚就带着几名农机手,在农机库房里忙了起来,有的检修设备,有的清洁保养农机。
“眼下不是农机作业的高峰期,但我们还是得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对各种农机具进行集中保养。”徐坚告诉记者,近年来,东林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了现代化农机具100多台(套),实现了稻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去年,东林农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
耕地有开沟平整机、育秧是工厂化集中育秧、插秧用插秧机、施肥靠自动化施肥机、打药有自动化植保机、收割有联合收割机、稻谷晾晒靠烘干机……在东林合作农场,由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14个农民就可以承担2200亩农田的种植管理任务。
近年来,东林合作农场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用先进的设备控制水稻种植、稻谷收储、加工包装、物流配运等每一个环节。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他们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经营产业化
全村农业年产值超亿元
>>>
“近年来,东林合作农场积极探索‘田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万元左右的亩均综合收益,更实现了生态种养、综合利用、良性循环。”苏齐芳告诉记者,该村这些年遵循“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的理念,成功探索出绿色生态循环生产的“东林模式”。
成立东林合作农场,种植富硒米,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建设金仓湖保鲜米加工厂,对农场种植的优质、品牌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秸秆青贮设备,建设4万吨饲料加工厂;引进自动化大米生产线,加工自己的品牌大米;成立金仓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运行“牵羊人”羊肉制品、“金仓湖富硒米”、“金仓湖生态保鲜大米”等一系列品牌……苏齐芳说,2007年以来,东林村依托村办合作农场,先后搭建了六大农业发展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亩均综合效益超万元。2016年,全村农业实现产值突破一亿元。过去10年里,村集体收入增长了近10倍。去年,东林村村级收入达2200多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占比超过一半,以合作农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成为东林村富民强村的重要动力源。
谈及今后的发展,苏齐芳表示,该村将进一步放大自身特色,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农民职业化
扎根田间照样大有作为
虽说已到离开一线岗位的年纪,但56岁的东林村老主任张耀忠依然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这不,昨天一上班,他就像往常一样赶到农场忙碌了起来。
“我是种地的‘老把式’,1982年5月起就在原姚湾村工作,先后干过村农机队长、村主任、村支部书记,2004年5月并村后才到东林村当村主任。”张耀忠笑着说,算起来,自己与土地打交道已有30多年。尤其是2010年6月起,他负责东林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后,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一斤稻谷加上补贴也只有1.65元,但加工成大米起码每斤卖四五元;不值钱的稻麦秸秆加工成饲料后,每吨能卖上千元……张耀忠颇为自豪地说,随着合作农场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强,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现在,农场工作人员平均年收入在五六万元,收入高的达八九万元。“只要能吃苦,当职业农民照样大有作为。”张耀忠告诉记者,2012年,他的儿子张磊也“子承父业”到农场的肥料厂工作,当了一名年轻的职业农民。
采访札记
富民强村的创新探索
生态循环、三产融合、产业化经营……城厢镇东林村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是“东林模式”的首要目标。近年来,东林村探索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不仅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获得了亩均综合效益超万元的高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为全村生态旅游、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是“东林模式”的关键举措。东林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方式和“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经营手段,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生产积极性,不仅让村民乐当职业农民,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扎根田头,解决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谁来种地”的问题。
经营多样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科技化、品牌化是“东林模式”的成功实践。东林合作农场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科技化、发展循环化,产品品牌化,真正做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