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剧“徐派”艺术创始人徐玉兰于昨天17点18分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6岁。
徐玉兰,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2017年4月7日,徐玉兰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为演贾宝玉,通读三遍原著
徐玉兰爱听戏、爱演戏,戏曲是她唯一的爱好。她说自己演过一百多个角色,“最喜欢的就是贾宝玉。”
1955年,《红楼梦》第一次被改编为越剧,并将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在北京上演,作为贾宝玉的扮演者,徐玉兰自然成为了全院瞩目的焦点。她深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贾宝玉”,如何能展现贾宝玉的风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为了研究贾宝玉的内心思想,徐玉兰在赶往前苏联和德国的火车上,日夜通读原著,来回一个月,她硬是将原著通读了三遍;为了充分展现贾宝玉举手投足的秀美,徐玉兰托朋友带了许多画有贾宝玉的画册反复观摩,从服装到表演无一不经过斟酌思量;甚至为了演好贾宝玉出场的第一出戏,既表现其出身名门的贵气又流露出其孩童般的习性,徐玉兰煞费苦心地从原著中找依据,依葫芦画瓢地让导演制作了一串檀香佛珠。至此,这个“贾宝玉”便一边玩着佛珠一边迈着步子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1958年的春天,越剧《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戏还没演完,台下便已簇拥着热情的观众。之后,这
出戏从2月18日到3月3日,连演了54场,
场场爆满,亦成为“那个时期越剧革新的标志”。4年后,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更被搬上大银幕,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戏剧电影”,徐玉兰也因此红遍大江南北,成为银幕上永恒的“贾宝玉”。
从“花旦”到“小生”
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誉为越剧徐派小生创始人的小生名角初始所学却是花旦。
1921年12月27日,在浙江新登县城的一户姓汪的人家里,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因属“玉”字辈,取名为“玉兰”,后被过继给当地的徐家,改姓为徐,她就是徐玉兰。徐玉兰有个非常爱看戏的祖母,12岁那年,在祖母的支持下,进了当地女子科班“东安舞台”学戏,最初被安排学花旦。然而徐玉兰年纪虽小,却很有自己的主意,“我不想学花旦,我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花旦太柔弱了不适合我,我就想要学小生。”当时因种种原因,徐玉兰改学老生,文从“教戏笃牌”俞传海,武从徽班文武老生袁见法。1941年12月19日她改唱小生。
此后,她还学习话剧、电影中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学习绍剧、昆曲、评弹等剧种中的演出技巧,“凡是有益提高自己演出水平的事物,我都想学一学,然后在舞台上实践。”靠着这种不知疲倦的求索精
神,徐玉兰的演出有了新的突破。
周恩来曾在观赏演出后赞美徐玉兰,“谁说越剧都是软绵绵的?徐玉兰的《哭祖庙》就很高亢壮烈嘛!”
越剧在朝鲜战场响起
1947年,徐玉兰为了追求更纯粹的艺术表演,而不沦为剧团老板的赚钱工具,毅然在龙门大戏院自组玉兰剧团,先后演出了《鸳鸯剑》、《信陵公子》等剧目。
5年后,徐玉兰更带头北上参军,带着她的玉兰剧团的一众姐妹参加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参军不久,徐玉兰便排演了《梁祝》、《西厢记》等剧目,之后她凭借《西厢记》中张生一角在全国戏曲会演中荣获一等奖。一年后,这个“风风火火”的女子在安东作慰问演出时,竟然决定跑去朝鲜演出。当时抗美援朝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徐玉兰带着姐妹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志愿军慰问演出,子弹在头顶飞来飞去,她却硬是在前线待了8个月之久。
64岁那年,为了打破“大锅饭”的模式,徐玉兰甚至不顾年事已高与王文娟一起自建了“自负盈亏”的越剧团,招收了一批年轻演员,并辗转各地演出,如今学生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