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本科生,昆山杜克大学站上新起点
□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 朱新国
昆山杜克大学开始招本科生了。昨天举行的昆山杜克大学二期合作办学协议签约仪式上,该学校正式宣布开设学士学位教育项目,首届本科生将于2018年秋季入学。本科毕业生将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昆山杜克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在美国顶尖的十所大学中,杜克大学是唯一在中国开设学士学位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
“创新的学科设置能够教育和帮助我们的学生适应全球性挑战。我期待2018年秋季加入昆山杜克大学的教学团队,为同学们授课。”美国杜克大学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见证了昆山杜克大学的诞生、成长,他发出了心系昆山的肺腑之声。除了校长身份,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专家。他将于今年6月卸任校长职位,回归教学岗位。
每个专业都采取双结构设计
昆山杜克大学首批开设的8个本科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化学、环境科学、历史学、全球健康学、生物科学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由杜克大学教授委员会历时两年多精心设计。同时,昆山杜克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正在积极筹划更多本科专业,其中包括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的人文专业,以及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社会科学专业。首届本科生入学之后将有更多专业选择。
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课程将用英语授课,以通识博雅教育为基础,并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每个专业都采取双结构设计,既涵盖广义的跨学科核心内容,也聚焦本专业的重点知识。学生们在大二下学期结束时确定专业,在此之前,学生们可以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以发掘自己的学科兴趣。
昆山杜克大学的教学团队将由杜克大学教授和昆山杜克大学全球聘请的教授组成,其中包括布罗德海德校长本人。总体师生比例为1??10,课程主要实行小班授课,重在师生间的互动讨论与互相启发。
昆山杜克大学的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将在2017年8月面向全球开放申请。申请流程与申请美国高校的流程一致,计划采用“综合评估、择优录取”的招生模式。对于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要求,中国内地学生需要提供中国高考成绩,港澳台地区学生可以提供港澳台联考成绩或者台湾地区学测考试成绩,而其他国际学生则需要提供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或ACT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有关学士学位项目更多信息和最新进展将在官网(undergrad.dukekunshan.edu.cn)公布。
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生还将获得海外学习的机会,包括在美国杜克大学校区交流学习一个夏季学期和一个秋季学期。
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会聚到昆山
昆山杜克大学由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及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2013年9月获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自2014年起开设硕士研究生项目以及本科生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学期项目。如今,昆山杜克大学已经成为昆山市对接国际一流高校承接高科技技术成果国际转移的重要载体,先后在团队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等诸多领域形成了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说:“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在成功开设硕士学位项目及本科生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学期项目几年后,我们已经做好了启动本科生学位课程的准备。”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表示,昆山杜克大学开设本科教育项目是在中国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入实践。武汉大学将与各方携手,帮助昆山杜克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专业。
“昆山杜克大学是昆山家门口的世界一流大学,学士学位教育的启动势必将为昆山的聚力创新、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昆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小刚说。
三年来获得科研经费1711万元
在引进高端创新团队上,美国杜克大学David Brady教授团队、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昆山安科迪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三方合作,共同成立昆山杜克大学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十亿像素级阵列超高清计算相机和图像数据处理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近期,昆山与昆山杜克大学将启动“卓越学者计划”,两年内计划引进20名全球明星教授。
不遗余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昆山杜克大学已招收管理学、全球健康、医学物理等领域151名硕士,留学生占比为36%,学生质量达到美国杜克大学同等水平。同时,对接全球网络资源,将美国杜克大学的全球校友和人脉网络,与昆山产业发展相结合。2016年12月,在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会,吸引了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领袖、顶尖大学教授、高科技行业专家等,帮助47家企业成功对接省内投资合作伙伴。2017年4月,2017杜克国际论坛在昆山杜克大学成功举办,50多位跨国公司高层和300多名全球重要的政策专家、金融及绿色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参会,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
同时,昆山杜克大学还成立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语言和文化中心、区域臭氧中美合作研究中心以及武大-杜克研究院等研究中心,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江苏省环保厅等一系列国内外科研项目。三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6项,获得科研经费1711万元。下一步,该校将加快新建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应用物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四个高水平研究中心,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