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郭幸福 摄
□张伟敏
展现镇湖苏绣底蕴,彰显高新非遗魅力。6月5日,“锦绣中华——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精品展开幕式在国家一级博物馆——恭王府举行,镇湖苏绣再次惊艳京城。开幕式上,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两中心一工作站”。
借力国家一级博物馆
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科研教学、展览展示、文创研发、产品推广等领域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将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建设过程中,建立苏绣研究专家委员会,跟苏州高新区共同策划国内外展览、展演和学术活动。”
具体来说,双方将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合作成立“苏绣研培中心”,将其作为传统苏绣文化传承和非遗项目研究保护的专门工作机构;合作建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苏绣)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非遗与传统服装服饰研发与设计、非遗与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及推广等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定期组织相关非遗活动,用于宣传和推广“苏绣”传统技艺研究项目代表性成果。
另外,双方还将共同申办文化部“传统工艺工作站”,争取上级政策、品牌和资金支持。“我们将发挥各自学术、教育和专家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行业、区域、产品优势,在上级文化部门支持下,通过服务基层,管理创新,开展非遗研究领域的合作。”镇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辉表示。
讲述小镇里的苏绣故事
在6月5日至25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精品展”展会期间,苏州高新区将借助恭王府的AAAAA级景区平台,围绕“小镇里的苏绣故事”“指尖上的传承”“非遗回归生活”三大主题推荐镇湖苏绣。
在苏绣精品展现场,镇湖13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各献上一幅大型苏绣代表作,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其中,姚建萍的巨作《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契合时代主题,通过描绘张骞西出长安的场景,回顾了丝绸之路令人震撼的历史起源,寓意“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
周海云的《圆洞门里看苏州》,两面分别是拙政园香洲、荷风四面亭的景色,但是这件作品与普通的双面绣截然不同,是创新型“立体三层绣”,利用三层绣面的叠加、镂空装裱的距离,立体再现出拙政园美景。“这件作品应用的‘三层绣’‘三二针组合针法’,我都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周海云说。
卢梅红的《百雨金》取景清晨雨后的牡丹园,一派诗情画意。薄雾氤氲中,牡丹如沐浴后的仙子,似有花香从绣面飘然跃出,尽显国色天香、富贵祥和。卢梅红在艺术构思、刺绣技法上颇多设计,运用虚实乱针绣、光影对比技法,逼真再现雨后牡丹花朵的远与近、实与虚、深与浅、明与暗,意境悠远。
姚琴华的《嫏》取材自一幅意象十足的国画,画面中,女性的身体与螳螂相溶相化,若隐若现,打通了花鸟山水与人物之间的囹圄。姚琴华在进行刺绣再创作时,用虚实针营造飘逸感,细乱针与线色的结合,绣制出了晶莹变换的墨色、轻盈洒脱的线条,把女人柔情似水、衣服薄如蝉翼、花朵含苞待放的唯美感表现得意境悠远。
本次展会之前,镇湖街道特别组织13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开创性地梳理出历代刺绣针法技艺,拨开了刺绣作品中针法的神秘面纱。“这是镇湖刺绣工艺师们怀着对针法传承的敬重之心,历时数月,翻阅典籍,溯针法之源头,从战国时代到现当代,共梳理出代表性刺绣针法55种,演绎融历史、针法、绣件及视频影像为一体的代表案例作品40多件,这是对历史经典刺绣作品实现了完美重新再现。”刘辉介绍,“这一系列工程的圆满完成,充分展示出镇湖作为刺绣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刺绣工作者们尊重历史、尊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在历年的国家级展会上实属首次。”
苏绣华服穿越时空大门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青光。”恭王府系列展出期间,苏州高新区还为来宾们献上一场苏绣的“静态”展览和“活态”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三场分别以“苏绣”“传统服装服饰”“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六场以中国非遗为主题的“动态”服装服饰秀展演。活动选取非遗项目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的盛况,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开幕式当晚的“锦绣中华——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镇湖刺绣工艺师姚建萍联手时装设计师张志峰,共同打造了一场华服与苏绣完美结合的“水墨姑苏”时尚大秀。
恭王府银安大殿前,T台穿过两道宫门,仿佛打开了穿越时空的大门,芳影娉婷的模特身着融合苏绣元素的华服袅袅而来,将隽秀华服演绎成历史画卷,不仅令人感受到东方经典韵味,更向世界展示了“衣冠大国”的古朴风韵和时尚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