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种植如火如荼,西瓜、水稻、莲藕、辣椒、茄子……稀奇古怪,凡是能种的都会出现在城市居民家的阳台上。慢慢地,阳台摆不下了,居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窗外更广阔的空间,小区里有大片的绿地,能否开辟一块“共享农场”?在这里,大家可以发挥热情,参与种植,共享收获成果,满足亲近土地的愿望,同时给小区绿化注入一份活力。
事实上,广州已经出现了首个“共享农场”,激活闲置的田地,种上水稻,让城市家庭共同享有成果。在“共享经济”的人热潮下,小区“共享农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生事物?
A
阳台种满瓜果蔬菜城市居民渴望当都市农夫
家住园区城邦花园的张明,老家在南通如皋的农村,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前年从老家来苏州帮女儿照顾孩子,住在高楼里总觉得有些不习惯。为了给自己找乐子,他在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去年,外孙女上了幼儿园,回家老念叨幼儿园里有菜园,种了青菜、黄瓜等,老师会带小朋友去菜园里玩。这让张明有了个想法,“不如在阳台上种蔬菜,不仅能吃,还能让外孙女天天看到蔬菜的成长。”于是,他买了几个大花盆,种上了辣椒苗、茄子苗和番茄苗等。一段时间后,各种蔬菜长得旺盛,还结出了不少果实。“女儿每天都会趴到阳台上去观察,看着辣椒慢慢长大,从青色变成红色,惊喜不断。”张明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在老家就喜欢种菜,来苏州后整天待在家里,觉得生活很无聊,后来开始在阳台上种花和蔬菜,每天打理,心情好了很多,而且这些植物给了女儿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一举两得。
记者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在阳台上种植瓜果蔬菜的不在少数。家住吴中区的周先生,有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他们在阳台上种上了一盆水稻,看着稻谷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女儿还会随时做记录。还有家住太阳城的杨女士家,阳台上种了莲藕、辣椒、草莓等,一次女儿把吃剩的菠萝蜜种子埋进了土里,竟然发了芽,现在全家把这棵小苗当成了宝贝。“虽然知道结不出菠萝蜜,但是看着它长出一片一片的叶子,也很享受!”杨女士说,在阳台上种瓜果蔬菜,最大的收获不是果实,而是种植过程中的快乐。
其实,一年前,杨女士在吴江的一家开心农场里租过一块地,希望能带着女儿种植蔬菜体验田园生活。不过,由于离家有些远,只有周末有空去打理,遇上周末没空,好几周才去一次,慢慢地去的次数少了,那块地也就荒废了。但是,杨女士一直觉得可惜,想找一种新的方式让孩子多多接触自然,因此才在阳台上想法设法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在朋友圈里看到“共享农场”的消息,她有些激动,“能不能把小区的空地利用起来,开辟一处共享农场?”
B
小区里建共享农场想法大胆却早有先例
在小区里利用闲置空地建“共享农场”,有没有可能?其实,在一些城市里早有这样的例子。
2009年,杭州的一个新村里出现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区别于以往居民私自种菜,这片菜地是社区利用街道办公地开辟出来的,十多个平方米大,却被分割成好几块,居民在这里种上了青菜、萝卜、芥菜、豌豆等蔬菜,也有向日葵、文竹、兰花等观赏性盆栽植物,收获的瓜果蔬菜由小区居民分享。而说起开辟这块菜地的原因,竟是因为社区“斗不过”爱种菜的人。小区居民热衷在绿化带里种菜,是个管理难题,社区干脆开辟公共菜地,既满足了居民种菜的需求,解决了私自破坏绿化的管理难题,又借此拉近了邻里间的关系。
2013年,武汉的一个小区里出现了“社区家庭农场”,物业在小区开辟1000平方米的地方,划分为每块4平方米的小田地,让业主们租赁认领。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上海。同济大学一位景观设计学者,发起了一个自然教育的组织,在小区里打造“社区花园”,把闲置的空地利用起来,发动居民,从一开始的设计到施工、种植、管理,全程参与。当曾经的空地成为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居民们尤其是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快乐,与自然更加亲密地接触,同时也为小区绿化带去了不一样的活力。在三年的时间里,类似的项目,这个团队在上海大概做了16个,今年在做的项目还有将近50个,他们的目标是2040年之前在上海建设2040个这样的社区花园。
对此,社会工作师、苏州首批社工督导覃小珊认为,住久了城市社区的“水泥森林”,人们总还是向往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比如旅游或乡村民宿,田园生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平日里人们想方设法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增添一点绿意生气,包括室内绿植、阳台种植等等。然而,有些城市社区居民出于生活习惯原因,为了满足亲近自然的愿望,甚至不顾公共规范,毁绿种菜的情况时有发生。“共享农场”的出现,似乎给城市社区居民们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客观上,社区闲置地块得到有效利用,绿化有了新意,居民对绿色环保蔬菜的需求能够得到部分满足;主观上,这不仅满足了人们体验劳作、释放压力的需求,也给人们带来了播种与收获、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
C
一米菜园正在尝试期盼能走进小区成为新趋势
对于“共享农场”,覃小珊认为是一个创新试验项目,与现代城市社区的管理规约还有需要磨合之处。一是认真对待“农场”选址和操作流程合法规范。由于“农场”占用的是社区公共用地,改作他用需要依法依规进行民意征集和表决,过程透明化、合法化。二是制定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可以预想到,对于社区“共享农场”,持欢迎态度的居民不在少数。如何平衡供需关系、如何确定“农场主”和种植周期等等,这些规则都需要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等社区共治的多元主体进行讨论协商,尽量避免供需不平衡引发的居民内部矛盾。
针对这些需要磨合之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的一群学生正在做一个试验项目“一米菜园”。利用一米见方的大木箱子作为容器,在里面种上蔬菜,打造微型菜园,希望将它作为“共享农场”的微缩版,先在小区内推广。
学院教研室主任金立敏告诉记者,现在的城市居民渴望近距离接触土地,主要的人群有三类,老人是为了怀念旧时生活;小朋友是为了接受自然教育;都市白领是为了释放压力,小区里开出“共享农场”,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确实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小区绿化追求的是观赏性,如果专门开辟出公共空间种菜,瓜果蔬菜有空档期,收获时枝叶枯败,就失去了观赏效果,起不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种植蔬菜后续管理很重要,需要社区有强大的养花达人的团队,同时公共空间的使用也需要居民的同意。
“一米菜园”则是“共享农场”的微缩版。“一米菜园”可以移动,蔬菜空档期时可以及时整盆移走,改种当季的蔬菜,作为小区绿化不失观赏性,另外“一米菜园”占地面积不大,不需要特意开辟专门的公共空地,可以在小区不起眼的角落作为弥补绿化出现,让家庭认领种植。金立敏认为,“共享农场”将是一种趋势,而“一米菜园”是先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