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王存理、陈二厚、刘铮、陈刚)苏州,依然是那个苏州。
这座经历了250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然坐落在春秋时期的原址上,小桥流水、温婉宁静,以“人间天堂”著称天下。
苏州,已然不是那个苏州。
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名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转型,苏州已经坐上全国工业总产值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第一大地级市的交椅。
今天,处在“量转质”关键跃升期的苏州,一场深刻的转型蜕变正在悄悄而坚定地进行。
曙光乍现:在发展演进的时间轴上,苏州经济以产业、结构、效率一连串阶段性的嬗变,向“新、轻、高”转型
今年4月1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题为《中国迅速崛起成为生物制药强国》的深度报道中,第五次报道苏州的信达生物公司,认为信达的迅猛势头代表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发展。
这家初创不到6年的科技型企业,第一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卖给了世界500强、国际医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首付以及后续各进展阶段的付款共计将达33亿美元,震动世界同业。
“筛抗体有点儿像在江河中钓鱼养鱼,以钓到鱼为起点,养大了就是药。我们的努力,终于迎来了黎明。”信达生物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俞德超说,到2020年随着五种新药上市,公司的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亿元。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依水而生的苏州,以“上善若水”一般的秉性,持续应对着转型中的各种挑战。
在世界经济风云诡谲,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大变局中,素以制造业立市的苏州部分制造业外移,出口和利用外资也遭遇挑战。
然而,苏州经济不仅没有如外界担忧的“掉下来”,一些阶段性、趋势性变化正在发生。
——苏州在变“新”,“老苏州”正在强势崛起新产业。
在推动发展的动能转换中,苏州今年将迎来一个标志性转折点。
纺织、钢铁、机械及各色代工企业,以往一直是苏州经济支柱。2010年,传统产业占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2%,新兴产业占28%;2016年,传统产业占比降到50.2%,新兴产业上升到49.8%。
“今年新兴产业占比将超过50%,这是苏州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忠说。
苏州经济中的“新”气质正在凸显。连续五年,苏州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60%。如今,苏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9%,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
在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卢宁看来,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
——苏州在变“轻”,“制造业苏州”正在变成“服务业苏州”。
以乡镇企业和代工工业起家的苏州经济,几乎是和制造业划等号的。然而,不知不觉中,苏州已经摇身变成了“服务业大市”。
苏州第三产业占比2015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首次过半达到51.5%。虽然步伐略慢于全国,但这对于工业总产值达3.58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上海的苏州来说,已是巨大转变。
这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二三产业融合共生、互为支撑。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苏州服务业中占比超过了50%。
“企业采用我们的服务,可以让创新更精准、更直接。”江苏天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军峰介绍,通过“云计算”技术,公司可以追踪5000多个技术专题和7000多个机构的全球专利布局,为企业客户创新发展找准方向。
——苏州在变“高”,曾经急剧扩张的苏州正在变成精细增长的苏州。
以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GDP,苏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天花板”。
苏州选择了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抓手,追求更高效益的发展。苏州吴江的部分企业很快会收到一份特别的“体检表”。根据亩均税收、污染排放等情况评分,其中排名后5%的企业被列为限制发展企业。这些企业要么自己搞技术改造升级,要么逐渐会被差别化的水电气、排污权等价格机制淘汰。这张“体检表”将逐步推广到全市11万家工业企业。
3年前,苏州就提出淘汰落后改善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每年腾退万亩土地、关闭超过700家企业,去年加码到五年。
“只有把低端低效产能挤出去,创新资源才能迎进来。”苏州市经信委主任周伟说。
苏州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出,已经从2006年的0.57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79亿元。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循着经济演进的时间轴与世界产业布局的空间轴,苏州正在校准自己的新坐标,抬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新位置。
#FormatImgID_3#
静水深流:没有轰轰烈烈、翻天覆地,在坚守中渐变,在超前规划中梯度布局,苏州转型有了更多支撑底气
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州经济,也先于全国遭遇发展的瓶颈。
苏州市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早在2006年前后,苏州出口、投资、工业、用地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出现阶段性变化,下行压力凸显。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苏州经济面临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挑战,苏州又一次站在发展转型的重要关口。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实现“农转工”,90年代和新世纪初抓住浦东开发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实现“内转外”之后,苏州正在经历“量转质”的关键跃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这一次转型是根本性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守实体经济,苏州转型一直盯着这一主心骨。
“沙钢转型升级,不是不要钢铁了,而是要把钢铁做强做精,这是毫不动摇的。”世界500强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虽已年过七旬,仍每天早上七点到厂里工作,说起沙钢的未来铿锵有力。
沙钢十年前已经停止了粗钢产能的扩张,集中力量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率。五年前,沙钢只有15%的产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如今超过了一半。沈文荣打算,未来五到十年沙钢要把人均产钢量从目前的全国前列,提高到世界领先,这意味着人均产钢量将从1200吨提高到2000吨。
“面对大风大浪,苏州经济是有底气的。坚守实业使苏州经济有了主心骨,坚定迈向产业中高端。”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忠认为,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仍然有着巨大空间。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苏州经济发展的向好既有新兴产业的引领,传统产业也做了很大贡献。
——预见性布局新兴产业,苏州转型赢得新空间。
看苏州经济,绕不开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这里不仅有智能手机生产填补笔记本代工外移空缺的切换,更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孵化和培育。
苏州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世界第六大笔记本面板、第七大手机屏幕供货商。今年以来新品大量出货,前五个月利润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十二年前笔记本代工如日中天时,昆山就意识到了‘缺芯少屏’,出资120亿元投资龙腾光电。如今昆山形成了世界级的完整光电显示产业链,掌握了国际市场话语权。”抚今追昔,公司行政管理中心总经理蔡志承深有感触。
在液晶面板日子好过时,新一代显示技术便已布局。源自清华技术的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底推出可180度对折柔性AMOLED(有源驱动型有机发光)显示屏,有望今年底量产,预计2020年AMOLED市场规模超过700亿美元。
“苏州的转型升级就像种树一样,超前谋划、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续推进、不大呼隆。”苏州市专家咨询团负责人方世南教授说。
——戴上眼镜看差距、精益求精谋细节,苏州转型凸显新追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苏州经济早已过了飞速长个头的阶段,仿佛一下子安静甚至平淡了下来。然而,其中的内涵提升,更加耐人寻味。
精细,是苏州人的性格。对苏州企业家来说,这不仅是性格,更是他们干事创业的态度,他们共同雕琢着苏州经济。
“现在国内很多产品,不戴眼镜看和世界先进差不多,戴上眼镜看差距就出来了。我们去国外顶尖企业考察发现,他们做的98%国内同行能做到,但就那2%很关键。”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华说,要把产品的细节做到极致,打造成行业里的“奢侈品”。
对输变电设备开关而言,稳定性是第一位的,而这种稳定性是要靠一道道加工流程每一个细节的一致性来保障的。王春华说,通过尽一切办法抓工艺流程和质量检测,他们的产品故障率只有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的不到十分之一。他们新产品一上市,立刻会被国际顶尖同行买去“解剖”研究。
“苏州现在的发展,就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雕核桃)一样,进入精雕细琢阶段。这个阶段看上去动作没那么大,但实际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燕燕说。
高位起跳:苏州转型升级仍处进行时,尤需持续打好产业、人才、环境“三张牌”,赢得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新未来
如果把世界各个城市的发展比作是一场马拉松,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后劲最足的。
早已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苏州,未来发展只能在全球视野里去谋划,在全球市场的风浪中去搏击。
——一批高成长的产业集群相继聚集,正在破解苏州转型发展“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
苏州坦承,自己“有高原无高峰”。如何培养出“苏州的华为”,很多人在思考。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说,苏州缺少像华为那样强大的本土科技企业,这固然与地域文化不同有关,但仍有可作为之处,要千方百计创造环境,鼓励科技企业大胆闯大胆试。
“在小核酸药领域,追求小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大成功,每个都是重磅炸弹。”苏州昆山创源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荀标说,正在做的治疗肝癌的药,目标就是跟国际制药业巨头争“一线”,就是说只要有了这个药,患者就不会选其他的。
小核酸被称为全球制药领域“第三次浪潮”,这是难得的一次与全球同步甚至领跑的机会。如今全球同行都知道“做核酸,到昆山”。昆山的小核酸药已有4个品种在临床三期,最快明年底能上市。
“现在我们到了收获期,‘十三五’会有好的表现,‘十四五’会爆发式增长。”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
不鸣则已,一鸣冲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集成电路……苏州精心培育的这些新兴产业,每一个都是关系未来的重量级选手。
“我有一种感觉,苏州一些企业正处于迸发的前夜,有些马上就可以和世界最先进的并跑。”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卢宁去了不少新兴产业企业调研后认为。
——未来苏州发展正在形成新的优势,人才和科技资源正在加速汇聚,“创新高地”正在成形。
就在苏州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微软把全球最新的研发中心设在这里,带来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800多名科研人员。博世、艾默生等一批世界500强也都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
微软苏州常务副院长张晧勇说,微软看中了苏州的人才、环境、产业、生态和理念,希望能把这里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的“硅谷”。
“别的地方大多还在招商引资,我们这里更注重招才引智、招所引院。”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苏州实现了产、学、研、政府、金融全产业链联动,往往能够达到“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效果。
当前,苏州219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20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苏州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七位,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列第四位。
然而,与上海、深圳相比,作为一个地级市,苏州如何加快集聚创新高端要素、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峰”,仍然需要长期持续努力。
——以协调发展增添“人间天堂”新魅力,苏州正努力把环境吸引力打造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一份协调发展的清单——
居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国城市前列,苏州人更多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城乡收入差别是全国大城市中最低之一,城镇化率超过了75%,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养老、医疗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
十个区县产业各具特色,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都比较均衡;
绿水青山和文化古迹保存比较完好,更是增添了苏州的魅力……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纵观世界,无论是美国西雅图,还是日本筑波,创新型城市的吸引力既要靠科研基础、营商环境,也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
“既宜居又宜业,既宁静又繁华,历史悠久与创新创业交相辉映。”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亚平说,苏州必须持续做强环境吸引力,这既是对祖先留下财富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晨曦初露,苏州开启了新的黎明,静悄悄的。
老城中心的平江路,最完整地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水乡风貌。这里,散步的老人,留影的游人,定格了苏州的历史。
从平江路向东南方向行车半小时,独墅湖畔,生态新城。中科院纳米所、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院校聚集,一大批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这里,色调明快的玻璃幕大楼,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昭示着苏州的未来。(参与记者姜琳、刘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