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会过后,“房住不炒”成为热门话题。很多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将是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年;也有人认为,2018年将是中国房地产自2009年以来最难的一年……
2018年年初,两会上透露出楼市将依旧遵循 “还原房子居住属性,去投资需求”这一方向不变。这也意味着,楼市的调控政策仍将持续。这种形势下,2018年楼市将何去何从?
政策:“房住不炒”持续落实,限购限贷“狙击”买房投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18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将“房住不炒”话题推向热点。
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苏州市坚持 “房住不炒”楼市指导思想,楼市调控政策不放松以及同步建设长效机制,同时加大租赁市场供地力度,多渠道筹措租赁房源,加快推进“租购并举”新格局。
在限购、限贷的影响下,很多有实力的购房者不能满足购房条件,市场回归刚需主力。对于购买非首套住房的市民来讲,限购限贷将使得他们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对持续的政策调控,不少市民选择观望态度。
各项楼市调控政策的执行、“房住不炒”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买房成本的增加,这一切都使得苏州楼市趋于理性,直接导致了第一季度市区楼市的成色不足。
市场:整体供求热度不高,减少库存影响市场成交量
放眼苏州近两年一手商品住宅供求数据,不难发现2018年第一季度整体供应量较小,供求热度不高,与2017年一季度供应量相比,大幅减弱,影响了整体成交量。
2018年一季度,苏州楼市整体表现较为平淡。1、2月份早早进入年初淡季状态,商品住宅成交明显缩量。具体分析每月的成交信息可以发现,1至2月份,新房源供应不足,1月份市区共成交商品房5474套,2月份仅成交3300套。到3月底多家开发商领取了预售许可证,多个楼盘有加推项目,全月共成交商品住宅房4751套,基本是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
节后3月份虽然成交情况有所好转,但好转力度有限,一方面市场推新极为不足,另一方面新房成交量也较以往明显回落,导致“金三”成色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2018年苏州楼市存量地块大部分需要现房销售,原有的期房销售地块已经基本入市,意味着新项目入市所需的周期更长。同时,融资环境的收紧,使房企开发需要承担更沉重的资金压力,有些高价拿地的楼盘项目甚至会选择等待合适时机,延后开发。这一些都导致市场供求热情整体下滑,市场纯新楼盘供应也明显减少。
市民心理:政策市场双压力,加紧态势下选择继续观望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对于购房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房价,但无疑对刚需购房者有一定的误伤,苏州买房的门槛越来越高。
去年以来,苏州各大银行贷款额度偏紧,利率不断上浮,导致市民购房成本大幅增加。一则在限购限贷政策制约下,部分意向购房者没有购房资格,或因二套房首付过高而够不着;二则受高价地影响,未来入市项目的保本房价都会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与买房人的心理预期形成较大的反差,因此市场观望氛围更加浓厚。
除此之外,市场供求热情不高,现存的房源较少,市民购买选择范围缩小,对于市场现有的楼盘不甚满意等情况使得大部分市民选择观望。
记者了解到,房市回归理性缓解了部分购房者的恐慌心理,买房的需求也被暂时搁置,意向购房者选择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挑选称心如意的房子。很多房企也在这段时间观察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平稳行情下购房者更关注哪些因素、怎样的诱惑力度将更能打动购房者的心,将是很多房企考虑的问题。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楼市第一季度未现“小阳春”,接下来的“银四”将有如何表现,紧接而来的“红五月”又将是一种怎么样的状况,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我们不难得知,短期内政策、市场等因素还将持续,稳定的楼市行情可能延续至五月,预计二季度的成交量也不会有较大的变动。对于很多刚需购房者来说,在稳定的市场行情有利于多看多比较,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房子。(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实习生 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