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8日),“感知发展脉动,发现姑苏之美——新阶层行走姑苏”系列活动在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启幕。
此次活动由姑苏区委宣传部、姑苏区委统战部联合主办,区文化馆协办。旨在借助新媒体的广视角、多媒介,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进一步扩大苏州非遗文化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据悉,本次活动涵盖苏式鸟笼制作技艺、发绣、核雕、制扇技艺、缂丝五大非遗项目。参与代表及媒体记者们与非遗大师现场交流,深度感受非遗项目带来的不朽文化、崭新魅力。
苏式鸟笼制作 复原失传200年的“冰梅顶”
颜虎金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古稀,人称南龙泰斗,制作的鸟笼堪称一绝。
他说,苏派鸟笼以“冰梅顶葫芦藤绣眼笼”最为出名。梅花均匀地嵌入笼顶,细小的竹节拼凑在一起,整体来看像是开了裂的冰,因此得名“冰梅顶”。冰梅顶是苏派鸟笼最具代表性也最顶级的技艺,已经失传了200年了。三十年前,非遗传承人颜金虎从一位神秘藏家那里要来了两张照片,潜心研究将之复原出来。
颜虎金的鸟笼,常常能卖到十几万元一只,但依然一笼难求。而他守艺五十年,只为将苏派鸟笼的技艺传承下去。
发绣 一幅“斗茶图”费时半年
发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人的头发作为材质,以发带线,在丝绸面料上依据画理精心绣制成各种图案的特种刺绣工艺品。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周莹华手握针线,埋头刺绣,她说她正在绣的叫《斗茶图》,整幅画的制作要花费半年时间,描绘的是宋代喝茶场景,一针一线间蕴含着画中人眼神的交流。周莹华老师说,苏州刺绣的功底是丝绣,丝绣功底做发绣,基本功更扎实,做发绣的针脚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在0.3厘米之内。
发绣作品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在绣制技艺上注意用针依据书画笔法,要求提按顿挫之笔意与浓淡枯湿之墨韵皆能得以完美地再现。
核雕 “雾江南”雕刻烟雨朦胧感
苏州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现仅存的苏州核雕基本为传承殷氏一派,殷毅军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学艺至今三十余年,在核雕的创作中不断传承创新。他说,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
其中一件新作格外引人注目,殷老师说,这件作品叫“雾江南”,运用的是橄榄核的制作工艺,外框材质是黄杨木,里面半透明的是现代有机玻璃材质,其创意是在雕刻作品中反映烟雨江南的朦胧感。在有机玻璃面上,画了亭子、假山、杨柳,极具层次感,有一种朦胧美,是对核雕技艺的一种创新。
制扇技艺 倾其一生只为苏扇
制扇技艺是苏州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王健为制扇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业三十余年,通晓苏扇扇骨、扇面、扇刻三项技艺。在他的工作室内,摆满了极具特色的苏州雅扇,现场还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扇面,极其精美。
王健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传统的制扇匠人,倾其一生只为苏扇。
缂丝 努力融入当下生活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中极为宝贵的传统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是靠纯手工完成。祯彩堂有近20年的历史,在传承古老缂丝非遗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结合当代的审美观进行创新,如祯彩堂与苏州博物馆合作开发的玉兰系列生活用品就受到了游客和市民的喜爱欢迎。
“怎么让缂丝这个古老的手艺融入到当下生活中”,这是祯彩堂创办人陈文女士一直纠结的难题,不能让它藏在“深闺”中,要让大家有机会多接触,有人喜欢,有人使用,才能让它焕发活力。(早8点记者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