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身高近一米八、开着保时捷,职业是堂堂人民警察……如此条件是不是很令人动心?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无业男子,“披上警察外衣”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出没骗钱骗感情。不到一年,11名女性上当受骗,多名受害女子甚至失财又失身。
朋友圈频发“警察”假信息
定位都在“公安局”
“2016年4月,我通过陌陌认识一个叫李某的男子。他的头像是穿着警服的。我就微信加了他为好友,还留了电话。当时他说自己是刑警队队长,专门管毒品案件,还说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是老家市里面的副局长,有一套别墅,开一辆保时捷轿车。”据受害人王某陈述,没聊多久,李某便约她看电影,见了两次面后,两人就好上了。“我那时候没有怀疑,也相信他的警察身份,因为翻看他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和警察有关的内容,就连手机定位也是在某公安局。”
一个月后,“刑警男朋友”便露出了马脚。5月份的一天凌晨,李某给王某发微信,说自己临时要到外地出差,去抓毒贩,需要先垫付钱款回来才能报销。“之前他就说自己的银行卡被冻结了,无法使用,已经没钱吃饭了,问我借过几千块。”王某思忖,两个人既然在交往,应该不分彼此,便通过支付宝又转了1万元给李某。没想到,钱打出去没多久,自己就被李某拉黑。“被拉黑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上当受骗了,但怎
么也想不到,他是个假警察。”
豪车店里招摇撞骗
销分办证无所不能
除了利用网络交友骗钱外,李某的另一招数,是在高档场所结识受害女子,然后以能销分、办证等谎言来骗取钱财。
据在上海浦东保时捷中心工作的赵某陈述,2016年5月底,一个相貌堂堂的年轻男子来店里看车子,“当时是我接待的,他看中了一款保时捷卡宴。看得出来,他对豪车很熟悉,但当时没有立即下单,于是我们加了微信。”从微信里,赵某意外地发现李某是“警察”,平时消费档次“很高”,于是就坚信其是个高富帅。“后来我的驾照要脱审过期了,就想起李某曾在朋友圈里发过能代销分的信息,就询问他可不可以办。他说他是警察当然可以,问我要了身份证照片,还说办这个要6000元。我就相信了,结果钱打了水漂。”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在高档夜总会工作的吴某。一次李某来玩,与她相识后,便对正好想要办理驾照的吴某承诺:7000块,帮她搞定驾照,根本不用考试。转账完成后,当然也没有下文了。
真相大白落法网
真实身份令人惊
2016年11月,李某在网络上又搭识了被害人齐某。冒充人民警察骗取齐某信任后,李某就以帮忙花钱找关系取回齐某弟弟被交警中队扣押的摩托车为由,骗得齐某1000元。“他让我晚上拿着摩托车发票到交警队拿车。等我到了,却联系不上李某,我怀疑被骗了,就马上报警。”齐某说。
近期,公安机关根据多名群众反映的线索,立刻展开摸排调查,这名假冒警察涉嫌招摇撞骗罪的嫌疑人李某很快落网。
李某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据带他来苏州打工的堂兄透露,李某今年29岁,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他在老家谈过一个女朋友,没结婚,2007年生了一个女儿。没多久,女的嫌弃他没本事,就走了。因为小孩有先天残疾,如今他女儿11岁了,都没法正常走路。李某家中父母都是农民。其父亲在外打工帮人拉货,母亲照顾他的女儿。“大概两三年前,李某来苏州打工。一开始跟着我一起帮忙拉货什么的,结果没半年就不干了,之后就没再联络。”
经法院查明,从2016年5月份到案发,李某冒充人民警察身份,骗取他人信任,再以办理驾照、出差抓人需要垫付费、办理加急房产证等名目,骗取王某等11名被害人共计六万多元。
为什么要冒充警察?“工作太累,想不劳而获。”
“起诉书指控的11名被害人打给你的钱有没有收到?”“收到了,这些钱都被我平时吃用开销花掉了。”
高新区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李某犯招摇撞骗罪,获刑三年六个月;同时责令其退赔全部赃款。
此案的承办法官高新区法院刑庭副庭长曹文伟说,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在拉近人与人距离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案中的李某,披着“警察”的外衣,通过微信、陌陌等社交网络平台结交陌生女子,大肆骗财骗色。广大市民要以此为戒,在网上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在未能核实对方身份前,应尽量避免与网友见面,切实保护好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