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厚,农作物秸秆和灌木树枝等农林生物质是农村最为常见的资源。每年约有10亿吨的秸秆产生,可收集资源量接近9亿吨。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持续的生物质利用模式,这些资源反而成为农民的负担和农村环境的一大污染源,各地政府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为了解决废弃秸秆问题,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始逐渐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对秸秆等农林生物质的开发,可以按照能源化利用为主导方向,探索实施“生物质扶贫”模式,有助于农民增收节支、采暖炊事用能清洁化和农村环境改善三重功效,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
当前,通过农作物秸秆等农林生物质可持续利用来推进"生物质扶贫",已经初步具备实现和推广条件。秸秆等农林生物质适度规模开发、能源化利用日益成为业内共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从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最大化角度看,秸秆生物质的能源化利用是最优利用方向。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实践创新,为实施“生物质扶贫”模式奠定了基础。以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和灌木树枝等生物质为载体,通过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农户的"造血"能力,培育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推动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发展,我国各地秸秆生物质开发利用的实践和技术创新,为实施"生物质扶贫"提供了有利条件。地方政府积极成立生物质合作社,构建农户与开发企业利益分享的短链闭环,实现农户行为成本收益内部化,以实现生物质扶贫的快速向前发展。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秸秆生物质原料收集、运输的主体,使其成为农民发展的实体依托,增强"造血"能力。只有使个体农户能够依托一个经济组织获得经济社会再生产能力,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扶贫模式。"生物质扶贫"模式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参与获得收益的机会。
中小规模生物质收集和成型颗粒加工等设备开发的成熟和应用,为"生物质扶贫"模式提供技术条件。近年来,与早期片面追求秸秆生物质利用设备的大型化不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分布式的中小规模开发利用,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秸秆生物质利用模式。
目前,在林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下,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是极具潜力的项目,目前已经初具产业形态的区域如山西太原榆社生物质颗粒研发,通过林能一体化,实现原材料采购、生物质颗粒生产及销售等一体化,极大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从政府掏钱整治到为当地增收,实现了自主化秸秆回收利用,造福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