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以食为天,40年前,买粮食要用粮票。而现在人们不但吃得丰富,还要吃得健康,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这个是一台老式风车,以前粮食除杂用的,基本要靠手摇,里面有大的风叶,能把杂质都吹出来”,和记者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是苏州金仓粮食物流中心的副总经理李连荣,他在粮库工作了几十年。
李连荣回忆,当时粮食收割、去杂、进仓都是人抗肩挑,不仅效率低,还十分辛苦。而由于产量少,过去购买粮食更是要凭票供应。市民家里几口人,一人多少斤,成人和孩子的供应量也不一样。市民龚凌霄至今还保存着这些见证时代变迁的商品购货凭证。
“当时好多人,包括我,肚子都吃不饱。到了读高中的时候,一天一斤,但那个时候都是年轻,二十几岁刚过,基本没有其它副食品可以吃”,回忆起当年的日子,市民刘文虎也记忆犹新。
“莫道昔日黄金贵,不如粮票一张纸”,在很多父辈的回忆中,那是一段凭票吃粮的年代。到了1993年,随着国家放开粮油价格,粮票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几张没用完的珍贵票据,被当做记忆,夹在了笔记本里。
而如今,超市里摆满了各种粮食,东北大米、苏北大米、本地稻米应有尽有。更让老一辈没想到的,曾经凭票排队才能买米,现在手机点点,各类食品就能送货上门。
票证变化的大背景,是物资供应的充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粮食安全,粮食产能不断跨上新台阶。
如今,粮食的仓储、管理条件也显著改善,工作人员只需要动动鼠标,码头上的吸粮机、烘干机和传输带等设备就会自行运转。
李连荣介绍,粮库以前的工作全部要靠人工进仓监测,而且要靠人工去插温度计;而现在通过埋植在粮堆里的温度传感器,就可以实时地监测到粮仓里的温度、湿度,一旦出现报警,就可以立即在电脑上启动开窗通风或是自动机器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