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苏州多家护理院获悉,最近几年,招聘护工越来越难,大多数民营护理机构都存在护工短缺、招护工难的问题。为了招到合适人选,许多护理院常年将招聘信息挂在门口,甚至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西部贫困地区招聘,但效果甚微。“五年之后,当这批护工干不动了,不知道谁能来接替她们的工作?”一位院长对此很焦虑。
A
现实:工作辛苦收入少
今年47岁的护工明丽萍来自湖北黄石,她在吴中区的一家护理院已经工作四年。明丽萍告诉记者,前几年老公生病,家里两个小孩念书,要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打工。当年来苏州举目无亲,是老乡介绍自己做护工的。
护工平时工作很辛苦。据了解,在护理院,每位护工平均照顾6~8位老人。早上六点便开始工作,先给老人擦洗身体、刷牙、换尿布,再喂早饭。上午每隔一小时给老人翻身,照顾老人洗澡。下午给老人喂牛奶、水果,陪老人聊聊天。
“许多护工刚开始很不习惯,要帮助老人擦屎擦尿,处理老人的呕吐物。而且每个老人性格脾气都不一样,伺候他们既需要体力也需要耐心。”明丽萍告诉记者,因护工人手短缺,她们没有节假日,如果不请假,一年上365天班,正常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平时加班、轮流值夜班,工资每月只有4千多元。
“这四年,我回过两次家。逢年过节合家团圆,是我们护工最忙的时候。特别想念孩子,但是没办法,需要生活,等孩子大学毕业就不干了。”明丽萍坦言。据了解,像明丽萍这样坚持几年的护工并不多,许多阿姨试了几天就走了。
据了解,目前苏州民办养老机构护工平均年龄55岁左右,以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力。她们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护工听不懂苏州方言,不会讲普通话,有些护工甚至不会用微波炉、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
B
难点:社会认可度低
“为了招人,我们想尽办法。”园区一家护理院院长介绍,前些年去苏北招人,这几年苏北经济发展,很多人也不愿意干。现在只能去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农村招聘,但即使招到人了,管理上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为什么护工这么难招呢?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护工脏、累、苦,待遇低不说,遇到失能失智的老人,还有挨打的风险。因此,年轻人更愿意去干工资较高的月嫂和家政工作。“年龄大的阿姨,选择其它工作比较困难,才会来我们这干护工。家里空闲就出来干,有事马上辞职走人,流动性非常大。去外地招聘的护工来的时候来一批,走的时候一起走,稳定性差,管理也困难。”一家护理院主任对记者说。
另一方面,在一些社会观念中,护工是伺候人的,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护工的社会认可度依然很低。有的家属很不理解也不尊重护工,对护工态度恶劣。吴中区一家护理院护理部主任向记者诉苦,有的父母宁愿自己辛“苦一辈子也不愿意子女干护工。去年我们招到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她父亲跑过来说,我培养女儿花了十几年心血,花了那么多钱,现在跑到你们这边端屎端尿,干伺候人的活?尽管我一再解释大学生跟一般护工做的事情不一样,但父母依然觉得女儿读了大学做护工很不光彩,坚决反对。”记者了解到,部分坚持了十多年的优秀护工,她们出去从来不对人说自己是护工,虽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还被评为“优秀护理员”,但她们依然担心说出去被人笑话。
目前,许多职业学院已经开设了养老管理专业,但毕业做护工的大学生很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昆山登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自开设养老专业以来,一直面临着社会需求大,学生报考少、毕业就转行的尴尬处境。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努力,获得类似养老护理高级技师的证书,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目前护工行业相应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护理员等级划分等还有待完善,毕业生发展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做了一段时间护工就会转岗到较轻松体面的行政岗位。
C
解决:还是年轻人来干
护工难招的背后是老龄化趋势加重、高龄老人增多的社会现实。据了解,苏州部分护理院在尝试用机器人护理老人,但老年人除了必要的生活照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关怀,机器人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多家护理院院长表示,随着智能化养老的推进,未来养老护理行业非常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相关技能的年轻人的加入。但优秀人才的引进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一位院长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一直在想办法提高护工待遇,给予她们更多关怀,但护理院能做的也很有限。
记者随后采访了苏州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刘贵祥,他表示:苏州护工短缺并非完全是坏事。从某种角度来看,说明我市经济发达,就业渠道多,年轻人选择工作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据了解,苏州正在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持证上岗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护理人员采取补贴政策,从业每满一年每人每月将获得100至800元不等的特岗补贴。对与养老服务组织或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连续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岗位工作满5年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各县市、区政府给予3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入职奖励。
据了解,苏州积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苏州养老机构长期与南京、合肥、长沙等地大专院校签订定向培养输送养老人才协议。这一系列措施有望缓解护工紧缺的问题。刘贵祥说,社会要对护工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提升护工的职业荣誉感,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才能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