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产业生态和服务生态。
绿化覆盖率超35%,一年签约产业项目118个,项目从注册到报建报批用时不到4个月……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产业生态和服务生态,集聚了2753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科技、未来城市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苏州城北,漕湖之畔,一个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正在快速崛起。
赛峰等企业的落户,加速了产业集聚。
工业开发区绿化覆盖率超35%——
绿色生态释放产业集聚“强磁场”
春暖花开,漕湖畔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总投资3亿元的派尔特(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基础施工如火如荼,江苏凯尔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5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即将封顶,总投资22亿元的福耀玻璃开始试生产……
这幅催人奋进的画面,背景是绿化覆盖率超35%的湖畔风景,这种环境对新兴产业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漕湖,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重要湖泊,水质优良,景观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环漕湖中央商务区和漕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建设的推进,漕湖人对这片大自然的馈赠越发珍惜。
相城经开区漕湖产业园有片沉降地带,苏州市把这块地规划成了“城市通风口”,区域内不允许建造较高的建筑。相城经开区因势利导,在这种上香樟、榉树、银杏、朴树、槐树、青桐、广玉兰、雪松、栾树、落羽杉、枫香、无患子、枇杷、桂花、樱花、紫薇、茶梅、芙蓉、月季、美人蕉等各类花卉树木,形成了森林景观,也给市民增添了一处“天然氧吧”。
沉降地变身“森林公园”后,南面连接相城区生态农业园、花卉植物园、荷塘月色城市主题公园和三角咀湿地公园,北面通过800多亩生态绿地与漕湖生态湿地相接,形成了一条绵延10公里、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城市通风带”。
“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成为相城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真实写照。环漕湖绿化景观带种植各类树木35000余棵、地被色块植物300万株、水生植物150万株,完成绿化面积1200亩;永昌泾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修复一期工程的实施,实现生态涵养、邻里服务、滨水休闲三位一体,打造生态化的邻里服务滨水休闲空间。
开发区的黄金地段用来种树,值得吗?相城人的答案简单而又直白:要建生态产业区,值!“要破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就要在转型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统筹发力,坚决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相城区委常委,相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磊的表态掷地有声。
福沃克公司生产车间内有不少自动化设备。
一年签约118个产业项目——
产业生态激发转型提升“新动能”
随着苏州中环快速路的全线通车,相城经开区发展空间进一步得到延伸,比邻苏州高铁北站的交通区位优势也不断凸显。相城经开区高度重视全域规划和全域城市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五大功能片区”发展理念,将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为实现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城经开区邀请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做产业规划研究,瞄准世界科创前沿,对接周边趋势科技领域协同需求,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科技、未来城市技术为主导产业,着眼集成电路、智能家居、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新材料与增材制造、未来城市技术、人工智能等细分产业方向,更加注重利用好“亩产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相结合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合理利用好每一亩土地。
打造一流产业生态,相城经开区坚持两手抓:一手做好“加法”,高标准规划研发社区,积极引导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在城市建设、商贸服务、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统筹发力,把枢纽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一手做好“减法”,大力整治“散乱污”,以“腾笼换鸟”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北桥街道灵峰村前段时间依法关停了14家印染企业,原有的厂房或清空或拆除。如今,其中一块占地120亩的区域,已确定引进先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这个项目产生的效益要远高于原来7家印染企业的总和。
腾挪之际,破立之间,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在漕湖畔集结。天合汽车、中航工业、航天科工、美的、中国平安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和楼氏电子、赛峰、泰科等知名外资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国内汽车玻璃行业龙头福耀集团、国内机器人产业佼佼者新松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子,还建成了平谦国际(相城)现代产业园、圆德3E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去年,相城经开区累计签约产业项目118个,总投资超56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5个。
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落户漕湖畔,为这一区域再添“科技度”。
审批用时不断缩短——
服务生态提升创新创业“新温度”
说起相城经开区的服务生态,福耀玻璃(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克俭深有感触,公司从注册到报建报批的工作用时不到4个月。这种高效亲商的服务,让福耀决定加大投资。2017年,总投资30亿元的福耀境外业务总部——福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约落户相城经开区;今年,福耀玻璃工程研究院汽车天线研究项目也将落户相城。
近年来,通过实施“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相城经开区的服务生态不断优化。走进2018年6月挂牌成立的相城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厅内井然有序,分组别“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的工作机制有效运转,使“审批不出开发区”成了现实。
“企业‘两头跑、多头跑’的问题迎刃而解,项目建设速度也进一步提升。”相城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石荣瑞说,未来他们还将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确保一般产业项目在地块挂牌公告后40天或取得土地产证后3天内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
今年4月1日,相城经开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人才、科技金融、行政审批咨询、社会化资源对接等创新创业发展服务,构建由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和服务链等组成的完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圈,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府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找得到”,提升了服务生态的“新温度”。
以服务生态的提升重塑城市发展内核,相城经开区不仅吸引了大量重量级项目在此布局,也打开了国际化高层次合作的大门。今年2月22日,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创新产业园对外公布战略规划,将在漕湖畔打造中日两国产业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和示范区,打造苏州对外合作的新名片。
苏相“牵手”跑出发展加速度
不同行政区优势互补,变竞争为合作,7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苏相合作区)已累计引进项目227个,总投资214.4亿元。“苏相合作区的建设,将大大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相城区委常委,相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磊说。
2012年1月,由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跨区域合作共建的苏相合作区正式挂牌,相城区逐步在理念、政策、服务、环境四个方面与苏州工业园区全面接轨。2017年10月,双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相合作区范围扩展至整个相城经开区,面积由原来的47.8平方公里扩展至包括北桥街道、澄阳街道在内的93.7平方公里,开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国资合作、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干部交流等五大领域合作。
今年,两区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建28.8平方公里的苏相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全力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跨区合作发展示范区、园区经验转移样板区、区域协同创新先导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依托园区载体资源,苏相合作区着力增强载体动能,先后引进西安交通大学漕湖科技园、苏州圆德3E产业园等载体,完善了苏相合作区科技载体和制造服务业产业园供给。
2018年以来,苏相合作区进一步学习借鉴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产业生态圈等方面经验,成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完成216项赋权事项承接工作,建立了分组别“一窗办理、全程代办”的工作机制。合作区还与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共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为企业集中提供政策、人才、投融资、社会化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构建合作区创新创业生态圈。
一流的载体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引来一批苏州工业园区转移或者介绍项目落地,其中不乏楼氏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泰连连接器等外商独资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美的、易德龙、硕贝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力源液压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以福耀、太航常青、天合、福沃克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等3大产业集群。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苏相合作区还着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聚人才动能。自设立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先后选派13名干部到合作区任职,输入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相城区也选派了近20名业务骨干赴园区挂职学习;苏相双方还合资成立漕湖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促进区域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高端人才的集聚。
“多方面接轨园区,对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义不言而喻。”沈磊表示,“园区经验”在苏相合作区的落地开花,推动了相城经开区产业规模的壮大、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书写着区域产业、城市、人才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亮点
孵化百余家企业“小样”变“大咖”
嫁接清华大学等高校资源、植入中关村“因子”,“社区化”的众创新模式可满足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圈子、找市场的五大核心需求。“今天的小样,明天的大咖”,100余家企业集聚在位于澄阳街道的苏州小样青年社区,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创业者们,在一个个格子间里书写青春,逐梦未来。
2015年5月,相城经开区携手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方“清控科创”,在阳澄湖国际科创园打造苏州小样青年社区。小样青年社区是继园区和街区模式后的再升级版,作为第三代新型众创载体模式,“社区化”的众创新模式将服务对象由对创业企业的服务转变为对创业者的服务。围绕“创新链、创业链和产业链”服务+“社区链”服务,“苏小样”从创业者的工作方式构建出发,围绕创业、工作、学习,构建起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社区。
帮企业找到18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作为过渡、助企业招聘员工、申报政府资助……“苏小样”平台贴心又周到的服务,让刚从美国归国创业、人生地不熟的阿瑟顿新能源创始人李健选择落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作为智慧家庭能源系统的核心,阿瑟顿研发的优化器反应迅速,能解决鸟类飞过或者树叶落在光伏板上造成阴影从而影响光伏效能的难题,这在国际光伏领域是一大突破。如今,阿瑟顿新能源已成为光伏界的“小旋风”。
运营三年多来,小样青年社区累计引进项目165个,成功孵化企业50家;汇聚海外人才28人、硕士以上人才280人,培育阳澄湖领军人才21人、姑苏领军人才4人、姑苏天使人才12人,拥有知识产权专利数达580项。
未来,阳澄湖国际科创园将依托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资源,推进高校科技成果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依托平台公司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技术持有人与本地企业家的对接联络平台,积极引入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和众创空间,实现全链条孵化服务,打造完整、完善的服务生态。
展望
中日合作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
今年4月下旬,“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完成战略发展规划初稿,聚焦智能制造,构建中日两国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和示范区,该区将成为相城乃至苏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规划“一核两翼”功能布局,即中枢服务核和技术转化翼、智力支持翼。近期,相城区将协同创新区范围扩展到整个相城区,原规划38.5平方公里区域将作为启动区先行建设。
协同创新区着力在相城打造“产城人融合生态圈”,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将建设“产业信息生产与汇集中枢平台”“产业技术转化与应用中枢平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中枢平台”“人才综合促进中枢平台”以及“营商环境促进中枢平台”等五大中枢平台,推进“中日智能制造产业信息精准对接中心”“企业供应链现地化促进服务中心”“中日智能制造产业营商课题支援中心”“中日智能制造第三方市场开拓中心”“中日城市配套一站式服务支援中心”等十三个核心项目。
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将打造“1+2+3+4”的产业生态体系。其中,“1”大产业生态圈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中日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2”大战略性基础产业即提供制造业母机的“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机床产业”,提供制造业系统集成功能的“制造业数字化产业”;“3”大核心产业集群即聚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及共享化的“智能驾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大创新应用场景即“汽车+SmartCity”创新应用场景、“智能工厂4.0”创新应用场景、“AI+智能家居”创新应用场景以及“中日医工合作”创新应用场景。(苏报记者 周澜源 袁雪 黄亮/文 濮建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