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举办了“长三角一体化与苏州选择”学术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和实务部门专家出席活动并作对话交流。本次论坛得到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指导,由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与会者围绕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苏州的路径选择,积极建言献策,提供了独到视角和实践思路。
论坛上,有7位学者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国内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群研究专家姚士谋,省政府参事成长春,浙江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陈建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咨询专家孙斌栋等,分别以各自的主题,突出阐述了苏州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产业优化布局、发挥示范区效应、做好“同城化”文章以及
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等,一起为探索“苏州选择”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还设立了交流发言,4位专家和苏州实务部门领导进行深入交流,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对策。本期“新型智库”专版刊登发言者的主要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苏州要发挥好综合区位优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博导姚士谋
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龙头,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南通等是核心地区的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国际化区位、发展条件都不一样,发展的战略地位也不一样。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本质问题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但均衡发展不是无差别化、绝对均衡的发展。
目前,苏州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的创新地区,人才集中、产业密集,现代服务行业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地区,具有综合性的区位优势,是长三角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节点城市。它有五大优势:一是临近上海、通江达海;二是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三是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发达;四是现代产业、引领创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五是生态环境、誉满全球。
今后,苏州要充分利用综合的区位优势,处理好与江苏地市城市的协调发展、协作发展,处理好与上海经济与文化科技交流以及协作发展思路,将苏州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际市场产品的供应基地。
以“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省政府参事成长春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苏州要扬长补短,凸显优势。扬长,苏州要先行先试,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苏州推进一体化发展,一要坚定不移推进“四大工程”,推进“一带一路”引领工程、服务业扩大开放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实现苏州高水平开放。二要坚定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实体经济,加速制造业的重新腾飞。三要用好平台,提升层次。利用苏州工业园区等中外合作园区的平台,继续大力引领符合国家层面、苏州市层面发展标准的外资项目,提高开放层次。
苏州在推进产业发展上,一要打造长三角创新城市,吸引更多资源要素的集聚。二要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强自主品牌的创新,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跻身于世界品牌的行列。三要加强原始创新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四要加大对促进民生高质量生活的产业重视和扶持。从生产型经济逐步转向消费型经济,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探索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路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陈建军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空间区域已放在沪苏浙交界的三角区域。这应是一体化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区域,改革开放的系统集成区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控制区域和培育区。
具体而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通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长三角地区形成更高起点与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格局,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实践空间;二是作为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通过率先实现跨省的体制机制突破,为后续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本;三是作为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在示范区形成新的增长点,引领长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实施路径,一要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长三角”的概念,淡化行政区隔。二要鼓励多极推动。多主多辅,互有重叠,但各自优势突出的产业分工布局。三要强化同域整合。实现互相开放,融合对接,多元同向,有分有合。
以“六个超越”推进一体化发展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
苏州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以“六个超越”理念来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优势。
第一是超越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化思维。苏州的发展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尤其要树立一个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工业化思维。第二是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思维,树立“三螺旋”的综合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构成“三螺旋”,共同作用产业的高端化和创新化。第三是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思维,加快新型的知识空间、网络空间、创客空间的建设。实现制造业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导入现代化要素,可能是重要的选择。
第四是超越于传统的“存量经济”发展理念,建立新型“流量经济”发展理念。要以“流量经济”去改变制造业的“存量经济”,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第五是超越线性纵向产业链思维,建立一种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第六是超越封闭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创新体系。苏州应该集聚全球资源,成为全球发展的要素集聚地。
找准产业定位提升发展竞争力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范剑勇
苏州的产业发展,先期的交通运输对产业分布起了重要作用。苏州、无锡等城市都是重量级的产业城市,这些产业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要转型的。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重视“互联网+”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它有四个阶段:一是传统制造业的集群机制;二是总部经济式的产业集群机制;三是数字经济引领和柔性智能制造;四是创新网络下的机制。
从长三角产业分布来看,第一,长三角缺少科创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那就是中小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风险基金。第二,长三角一体化需要相对对等的产业基础,苏州具有很好的优势。当前,苏州产业在找准定位时要不断完善创新生态,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注重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服务,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后发力。
从“双城记”到“同城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发改委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咨询专家 孙斌栋
当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高效梯度的产业分工;二要以合作共赢为动力,充分调动一体化的积极性;三要以空间优化为支撑,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一体化消除体制根源;五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发展。
苏州从“双城记”到“同城化”,要加强规划和推进力度。第一,空间规划。从各自城市发展变成多中心都市区和都市圈,做到全面融合,统一规划居住和就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交通通讯。提高多中心都市圈凝聚力或集聚经济的周期支撑使相互间密切联系,城际轨道交通必须要建设好。第三,产业分工。苏州作为制造业重镇,要用好上海的溢出效应。第四,体制协调。在经济发展一体化上市场占主要作用;在公共事务一体化中,要以政府协调为主。第五,身份认同。都市圈身份的认同感要增强,文化要认同,要求同存异。
发挥特色小镇作用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蔚文
特色小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应是苏州选择的内容之一。但在苏州选择中又有什么样的烦恼呢?其中比较大的烦恼是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特色小镇建设一定是要坚持差异化发展,这也是符合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里面提到的“六个一批”的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当中具有示范意义,一盘棋来考虑更加合理明确城市分工,形成城市合理,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避免低效和恶性的竞争。这方面,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是一条重要路径。
实际上,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环境提升之后,导入一些业态,产品是附加值比较高,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也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像交通出行可以借助大城市的辅助。卫星镇接受中心城市比较难一些,通常是接第二产业,还是跟“中心”镇有区别的,苏州的特色小镇完全可以做得更有优势。
更好起到协调带动作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陈晓东
苏州在长三角“1+3”当中GDP总量是排名第二,人均GDP也是排名第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主要角色。苏州在一体化中应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道路。
苏州是江苏的龙头,又在苏南,区位又临近上海,各方面优势都很突出。
苏州发展了,就能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苏州作为龙头怎么发挥带头作用?主要要吸引苏北苏南周边省份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拿出各自优点实现合作共赢。
江苏策略是两翼联动。我们刚才说苏州在南北当中要发挥积极作用,苏南、苏中、苏北怎么发展呢?其实跟产业的发展并不矛盾。不仅是前后分离,脑体也在分离,就是设计也在分离,产业不同的环节对空间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包括三大城市群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协同发展,这是一篇大文章可以做。
总之,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发挥更大作用,改革要再多一点,发展更快一些,着力江苏南北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路。
调优一体化中的城市关系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夏永祥
第一,简单讲一下长三角一体化实质,我的理解通过建立合理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全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包括41个地级以上城市,必须在41个城市之间建立合理关系,实现资源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对一体化的理解。
第二,长三角城市关系的演变。实际上根据我看到的资料,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个新话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从上到下一直在谈的事情,这也是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标志性的事件。这些都体现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第三,中央规划、地方落实。目前,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充当市场主体,现在的浙江、安徽、江苏在省级范围要搞一个城市群。这样的规划有一定局限性,要通过中央的规划和地方条约来落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要依靠城市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加以优化和提升。调优城市间关系正是为了释放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能量。
一体化中推进开发区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研究室主任、深改办副主任沈卫奇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发展,这里想从开发区角度谈组织再造、功能再造、生产再造的关系。
第一,组织再造。从开发区的角度来看,长三角一体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区域内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一是需要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制度设计。制度设计要更好反映基层政府的思考,更好反映企业的需求。
第二,产业再造。第一,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成立产业园区联盟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协助企业抱团“走出去”。第二,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今后要通过经济指标数据共享、税收收入分成、生态环保指标分担等多种形式市场化、常态化推动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第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要开展城市之间的合作研发。
第三,功能再造。第一,大通关功能再造。进一步优化大通关建设改革,采取虚拟空港、虚拟海港等办法,使非口岸地区拥有事实上的口岸功能,提高通关便利度。第二,产城融合功能再造。未来包括生产服务功能再造,还有很多大量的生活服务再造,也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苏州要发挥“交汇点”优势
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湛
苏州作为一个城市实际上是比较特别的,不管“一带一路”还是长江经济带都是一个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有一个地理中心,还有一个生态中心,太湖就是地理中心和生态中心。而从人口来讲,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高,在长三角区域规划时,苏州人口超过了1000万,已是一个特大城市。
苏州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用好四个方向、五个枢纽和五个定位。四个方向是:向北构建苏通合作跨江联动新格局、向东融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圈建设、向南参与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向西形成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城市群。
交通枢纽是一体化的催化剂,目前只有相城形成了枢纽,今后还有张家港、工业园区、太仓港和吴江区,更好做活枢纽经济。五个定位,包括长三角产业地标、长三角创业乐园、长三角交通枢纽、长三角文化名片、长三角度假胜地。在这方面还是应当下大力气,把苏州定位做好,努力打造有世界影响力、古今文化交融的现代产业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本版摄影顾善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