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珏
“团团已离去一周年了,想着她微笑的容貌,总觉得她仍在我们身边……祝愿她在天堂里安好舒适。”日前,74岁的李康为亡妻刘申元制作了一段视频。团团是刘申元的小名,视频里寄托着李康对她无尽的思念。据了解,刘申元实现遗体捐献也已一周年。
目睹疾苦欲“反哺”,夫妻携手登记遗体捐献
“这张相片,是她在确诊前不久去定做旗袍时拍摄的。她当时很满意,根本没想到将要面临一场生命的转折。”李康将这张照片作为妻子的遗照。看着妻子当时温润明媚的笑容,泪水在他眼眶打转。
2016年10月,刘申元患病住院接受治疗。在医院里,她耳闻目睹重疾患者与病魔抗争的痛苦和医务人员尽心照顾的忙碌,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对此,李康坚决支持爱妻的决定——去年4月11日,两人一起向苏州市红十字会提交了捐遗申请,并办理了相关登记手续,志愿身后将遗体捐献给苏州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一辈子了,我和团团感情很好,遇到坎坷,我们都一起携手走过。”李康说,作为老党员,他俩都想竭尽所能,为社会多做奉献。小辈也了解老两口的性格,明白这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很快就化惊讶为充分的理解支持。
刘申元在登记后的短短4个多月后因病情恶化安详离世。家人尊重她的遗愿,不设灵堂、不上门吊唁、不送花圈、不收礼金。“团团就是这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年轻时她人缘就好,心里总装着别人。”
回溯人生共甘苦,志同道合相识援疆路上
在这对党员夫妻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捐遗只是他们奉献社会的一小部分。
1965年,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19岁的李康和17岁的刘申元积极响应,赶赴新疆,将二十多年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贫瘠而广袤的土地上。也是在这途中,二人相识相恋,成为一生伴侣。
初来新疆和田发电厂时,李康干着最初级的学徒,因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派,被派到发电厂驻乌鲁木齐办事处当负责人,全面负责扩建工程的设计审批、设备订购和运输安装的组织协调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李康从学徒、值班员,到值班长、科室负责人,再到发电厂厂长,每一个岗位都尽心尽力。此后他考入上海交大,毕业后又回到新疆,担任地区体改办主任,担负着统筹协调地区改革工作的重任。而刘申元的工作能力也是有目共睹,与她在新疆和田共事过的朋友这样评价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努力奋进,为人处事总是亲切真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申元已经调回苏州与儿子定居。为解决夫妻分居之困,李康决定调回苏州。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领导岗位,他们都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退休之后,李康仍担任着离退休支部工作,主持调研完成了一批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课题。他还活跃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被选为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七届理事,研究会还授予其突出贡献奖。
一幕幕往事如昨,李康感慨万千:“不同年龄,可以做出不同奉献,直到生命最后。”手里捧着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他说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也不需要高谈阔论,只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赤诚之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